你的心中有沒有別人?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問句,可能是一對情侶鬧分手的臺詞,但若是一個平凡人該如何回答?
余秋雨在造訪德國時,遇到一位和藹可親的房東,房東建議他先是住五天,再決定是否合適。五天的試住合約裡,一切都很順利,但因為余秋雨打破了一個玻璃杯,房東就不將房子租給他了。不是因為余秋雨的粗心大意,是因為他在收拾善後時將玻璃碎片和一般垃圾混在一起。當余秋雨詫異的問為甚麼不能簽合約時,房東說︰「因為你的心中沒有別人!」
原來,「心中有沒有別人」是要問:你,有沒有替人著想──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事情?雖然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貪圖方便而不為他人設想,自己可能就成了被鄙夷的對象。像是在公眾場合喧嘩,只顧自己人聽得到,沒有想到早已打擾其他人;又或者像有些人將一盒廢棄的鐵釘倒進一般垃圾,不曉得是不是有某個清潔人員被那些釘子扎到而得了破傷風。
其實在日常生活裡,隨處都可以看見替人著想的例子。平時養成的好習慣,促使原本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困擾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在我的日常習慣裡,有一項叫做「隨手關門」。有一次因為雙手都有拿東西而無法做到,門裡的人立刻叫另一個人關門,我才發現︰原來平時的小動作能夠替別人省去不少麻煩。
把事情想遠一點,想著︰我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別人?或是害他人受傷?替人著想並不困難,注意每個細節,不造成別人的困擾,你的心中就有別人了。
※尊重原著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抄襲及講稿使用
你心中有沒有別人/林詳
回覆刪除心中有了別人,我們的思考方式,也就會跟著不同凡響;而心中有沒有別人,就像鉛筆沒了筆芯,空有外表,卻無實際價值。
人是一種群居的動物,心中少了他人,別人也就不會尊重我們,甚至會讓我們失去寶貴的機會,造成一輩子遺憾。
在公車上,是否有想到別人的感受?或者是自顧自的喧嘩嬉笑?在雨中開車時,是否會減速,想到被積水淋到,那不舒服的感覺?又或者是,只為了逞一時之快,不顧他人的感受?太多太多的例子,值得我們去反思:我們的心中有沒有別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做一個真正的人,要為周圍的人貢獻出自己心靈的力
量,讓他們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事實上,當我們心中有了別人,自己的世界也更加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