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父後七日》那沒有交代清楚的事/畢仙蓉


歷史資料《我抓得住--班級經營》
舊平臺已無法呈現紀錄
今移至此平台
HTTP://BCRTW73.BLOGSPOT.TW/
並更名《我抓得住》 

星期五, 十一月 19, 2010
《父後七日》那沒有交代清楚的事/畢仙蓉

     父喪那七日,我和弟弟、妹妹的悲傷從未停息過;告別式那天,我與妹妹的眼淚始終流不止──即使沒有哭出聲音。至於弟弟,我們知道他更是哀痛,只是礙於家中長子的身分,硬是壓抑自己的情感,刻意表現穩重。第八日開始,我們三人仍會不時聊起父親在世的點點滴滴,氛圍還是凝重──因為父親生前是那麼愛我們,我們與他的互動又是那麼頻繁……,直到今日,我還是感覺到他在我身邊……
     
雖然我在《父後七日》裡看不到像我們家一樣的親情,卻也看到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還有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愛──那是含蓄而綿長的力量。
   
片中的兒子跟隨父親擺夜市,雖然不像自己的妹妹那麼會讀書,可以令父親驕傲,卻可以陪著父親同甘共苦(可惜此處著墨不多,全憑我自己想像)。所以我看那父親去世的時候,兒子的哀傷是絕對比女兒重的,因為要接受一個親密的人從此消失的事實,是何等難受!至於那女兒,又怎會不難過?畢竟那是自己的父親,畢竟自己曾和父親有過幾次的互動,只是在父親身邊的時刻少之又少,連父親生病時,也都是由護士來照顧;護士對父親的關心,竟然比女兒來的多!所以女兒在父親離世後所表現的哀傷──似有若無、若無似有──全被工作取代了嗎?還是內疚得無法表達(可惜此處著墨也不多,看不清楚,任由觀賞者想像吧)?
   
《父後七日》那沒有交代清楚的事──片中女兒究竟有多少悲傷?兒子有多少沉痛?或許這就是要讓觀賞者自己想像的地方,透過想像,也順便反省:自己在父母身邊有多少日子?要多花時間在父母活著的時候(給他們關愛)?還是要在他們死後多些內疚式的哀傷?
   
不要害怕死亡,更不要害怕所愛的人離你遠去。在相聚的時刻要珍惜,其他的就交給老天決定。對於所愛的人,如果有不可避免的責任在,那麼更要好好表示,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莫待一切已晚才哀悼,因為那已無濟於事,只能徒留愧疚與傷痛。
    
我們兄弟姐妹三人,曾是那麼關心父親、那麼愛父親,即使他已遠去,我們的懷念裡,只有思念,沒有太多的愧疚;那一點的愧疚,是不能讓他頤養天年……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如果沒有痛失親人的經驗,初看這部片子,會害怕看到其中辦喪事的過程,這就很像是路過喪家會害怕一樣,整個畫面是肅穆又帶點陰森的。所以孩子在看這部時,可以先做一番生命教育,讓他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而死亡是任何人的最終一站,不必害怕,坦然面對。
Comment by 貝貝 (11/19/2010 18:29)
 行孝不能等 [回覆]
「無醫──無醫──」救護車發出了無情的聲響,一次突如其來的死亡,使平常在外地工作的女兒,回到鄉下與家人相聚,而這難得的一次,竟是為了送父親最後一程。
劇中的兒子跟隨父親在夜市擺攤,雖然不像自己的妹妹那麼會讀書,可以擁有好工作,但是卻可以陪在父親身邊,幫忙父親。父親去世時,兒子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很難過,那是因為他憋在心裡。事實上,他的感觸可能比妹妹深,但身為女兒又怎能不難過呢?服喪期間,腦海裡浮現的都是曾經與父親相處的畫面,心中當然也是悲痛萬分。當她領悟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時已晚。
也許是因為今年年初,我才失去至親──親愛的祖母,所以我更能了解劇中子女的心情,而我因為這件事,更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當奶奶去世後,我常後悔:她老人家斷氣的前幾天,為什麼我不跟她一起睡?嘆息!嘆息與奶奶相處的時間不夠。世事難料,我們更要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刻。有句俗諺說得好:「世界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善、一是行孝」。
Comment by 袁苙芸 (11/20/2010 08:29)
 我從影片父後七日中的發現 [回覆]
小的時候,夢想能和秦始皇一樣,吃長生不老藥,因為我會怕「死」。但「生、老、病、死」是一個人必經的過程,我得學著去面對。
記得有一次父親帶我去參加喪禮,他對我說:「看到阿公的大體不能哭。」我點頭。父親的聲音有些哽咽,但為甚麼他不大聲的哭出來呢?看完《父後七日》這部影片,我也有相同的疑問。經常聽見大人們對我這樣說:「心情不好就要發洩出來,不要悶在心裡,否則會悶出病來!」但又為什麼我沒有看見他們發洩出來呢?或許他們是偷偷躲起來哭泣吧!
我發現男生、女生在情緒表達方面大不同:我們班有一個男生,不管他在什麼場合,我都只看到一種表情,很少看見他有其他表情;相反的,我們班有一位活潑的女生,不管是什麼場合,一定看得到她有不一樣的表情,也很樂意說出自己的事。
在往後的歲月,不管我身在何處,一定會和身邊的人說:「勇敢把情緒表達出來。」
Comment by 賴美琪 (11/20/2010 09:55)
 [回覆]
阿梅接獲父親過世的消息,立刻奔向醫院……。心電圖上的折線變成了平行線,心跳聲停止,脈搏也不再搏動──人生到了終點。面對死亡這種事,她不免有些哀傷。
人生總會面臨:生、老、病、死。或許死亡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恐怖,讓它順其自然吧。
阿梅是家中唯一的女兒,也很會讀書,因此,長大後到台北工作,很少回家,但這次回家竟是送父親最後一程。在這七天中,他和哥哥不時聊起父親在世的情形,其中也提到了照顧爸爸的小護士,她伴隨父親的時間比較長。
在父親過世後四個月,阿梅向朋友提起,但她說:「我也經常忘記。」她忙到忘了父親,太久沒跟父親接觸,忘了他已經不在了。
以後我們也會到外地工作,離開父母,但一定要記得回家看看父母,好好孝順他們,千萬別經常忘記他們;別等到失去他們才開始懊悔,雖然一趟返家之路對我們來說很簡單,但父母的掛念全在看到我們後放心。
Comment by 溫卉蓁 (11/20/2010 10:25)
 我看《父後七日》 [回覆]
意外──是突如其來的!在生活中,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意外發生,隨時都可能喪命。
我沒有參加過任何喪禮,沒有經歷過喪失親人的痛苦,但我從《父後七日》這部影片中感覺出喪失父親的哀痛。
影片中的女主角,因為會讀書,所以北上發展事業,相對的就少了許多陪伴父親的時間;而她哥哥,則是在夜市擺攤,他有許多時間陪父親,在他父親火化那一天,哀傷是不會少於妹妹的。
當他父親在醫院受苦時,是由一位小護士負責照顧,不是女兒。「父後七日」的某一天,女主角說:「反正我也是經常忘記」。意思應該是說她父親在世時,他經常因為忙著工作而忘記父親;父親過世了,又因為工作而忘了父親已離世!
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也是人生的最終站。在喪失親人前,我們是不是要多抽空陪陪家人呢?不要在失去他們後才後悔。意外隨時會發生,與其以後再孝順父母卻苦無機會,不如現在就把握可以關心他們的時間
Comment by 林昱伶 (11/20/2010 10:40)
 [回覆]
世界上唯一不能等的事是什麼? 是孝順。很多人都懂這道理,但就是做不到。雖然我還沒體會到失去親人的痛苦的感覺,不過看這片子時,卻有親身經歷的感受。現在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家人相處的時光,才不會等到真正失去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Comment by 林家瑄 (11/21/2010 21:01)
 [回覆]
每個人都是珍貴且無可取代的,但珍貴的事物往往都會在失去過後才被懂得珍惜。《父後七日》中,主角的父親,正是最佳寫照。
句中女主角從小成績優異,不僅為家們添光不少,也讓父親備感驕傲,使得父親對她疼愛有加。果不其然,出社會後,她挣得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卻也因此許久才能回家一次。直到聽聞父親病逝的消息,她的後悔成了千古恨,但也無法挽回。
平時,我常對父母斷然的決定,又或者是針對我的各項「禁令」感到不滿,甚至在心裡暗自咒罵。可現在回想起來,他們的舉動,不也都是出自於對我的關心嗎?我又有什麼不悅的理由呢?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不好好把握現在,更待何時?快將湧上心頭的千言萬語說出來吧!別在事後後悔莫及。
其實,真心話並沒有什麼好丟臉的,更不會因為說出真心話而被人恥笑。而死亡也是人之必經,所以最重要的是能讓所愛的人無牽無掛的離開。
Comment by 蔡欣蓉 (11/22/2010 08:29)
 [回覆]
看了《父後七日》這部影片,使我想起在民國九十五年去世的爺爺。爺爺過世的那七天裡,每一有人到家裡為爺爺念經,或者在葬禮時,心裡總會感到無比悲傷……
可是人們生老病死本來就是大自然中不變的法則,所以是沒有辦法逃避的,因為死亡遲早會到來。
在這部片中,死者的女兒(女主角)因為時常在外地奔波、打拚事業,並沒有跟歌歌一樣常常陪伴在父親身邊,甚至連父親生病時,女主角也沒有常回家看父親,因而在他們父親死後,才留下那麼多遺憾。只可惜千金難買早知道,所以最後還是無法挽回。
看了這部片子,我了解到:正因為死亡是人們一生中都要經歷的過程,任何人都必須面對,所以在自己的家人還在人世間的時候,就應該好好珍惜相聚的時光,並且時常關心、陪伴他們,不然到時候基人離開了人世,只能留下遺憾了!
Comment by 江崇帆 (11/22/2010 08:44)
 [回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正告訴我們「及時行孝」的重要。
「父後七日」這部電影,片長僅約兩個小時,讓思維更上一層樓,也讓我明瞭「幸福就在當下,就在手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而絕不在過去或者未來。」片中女主角便犯了「把幸福建立在未來」的毛病──她汲汲的追求成功,卻忘了在自己背後那默默支持她的父親。
意外總是無所不在,誰也不敢保證這一秒活在世上的,下一秒還會存在。很多人總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有些事先知道又如何?能改變現實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該來總是要來,該屬於你的就會是你的──這就是命運。
有一種方法,可以不必像女主角那樣遺憾終生,那就是「及時行孝」。
人生苦短啊!不要為了不知在何處的未來,而忽略了最愛我們的父母。加油!你會發現幸福就在不遠處。
Comment by 黃若嫣 (11/22/2010 09:18)
 從《父後七日》中了解死亡 [回覆]
「現在你的身體已經都好了,無病無痛,就像年輕的時候出去打拚……」果真,死亡是「往生」──往新的生命前進;死亡,也是一種解脫,原本僵硬、痛苦的表情,在嚥下最後一口氣時,化為祥和的笑容。
對於死亡,我總是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悲傷或害怕,但看完了「父後七日」,我對死亡有所改觀──拔掉身上所有的管子,拆掉所有的限,死者解脫了,不必再感到痛苦,也投向下一輩子的生命。
聽到了那席話「現在你的身體已經都好了……」不必感到悲傷,它正是在安慰活著的人。我領悟到:即使你最愛的人離開了,日子還是要過,傷痛的眼淚再多,也無法挽回已經離開的生命。
很多人在父母親走的時候感到後悔,因為他們為了事業,遺忘了撫養自己長大的雙親,也沒來得及孝順爸媽。唯一不讓自己後悔的方法:別忘了孝順,也別光說不做。
面對摯愛死亡,要告訴自己:死亡不是可怕,是新的希望,不需要哀痛,因為祂臉上掛著的是笑容;自己對於生命更要珍惜,讓身邊的人覺得「有你真好」!
Comment by 謝佩璇 (11/22/2010 09:50)
 《父後七日》的發現 [回覆]
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已經跟我提過「生、老、病、死」這一個過程,也因此讓我睡不著、吃不下──就因為我無法接受這個過程中的「死亡」。
到現在,我慢慢接受了,但還是很害怕:如果有一天,爸爸、媽媽離開我,我該怎麼辦?
我還是努力提醒自己:一個人,在生命即將結束的一刻,是多想留下來繼續生存,然而生命的誕生和死去,是不可逆轉的事實,所以我們只要用心從自己做起,往好的方向努力去做,都會是充實而無悔的。
人生的過程中,就因為有生、老、病、死,才會有生生不息的接續。
《父後七日》這部影片,以冷靜又自我反省的態度,來面對失去至親時驚慌失措又故作壓抑的情感衝突,而且在喪葬文化中,最深的痛楚慢慢浮現,切膚的傷痕慢慢被撫平。倘若我們現在能好好珍惜父母,就可以減少未來可能會有的痛楚了。
Comment by 陳怡亘 (11/22/2010 10:24)
 我從<<父後七日>>中的發現 [回覆]
死亡,是人在一生中必經的路。有些人,死得重如泰山;有些人,卻死得輕如鴻毛。有些人活出了生命的光彩,有些人卻自甘墮落、浪費生命。
人要如何活出生命的光彩呢?許多人是靠著追求自己的理想與夢想。就像<<父後七日>>中的那位女兒一樣,因為成績好,所以追求的理想高,於是就離開家到外地去追求理想。但在旁人的眼中卻看到:為了追求理想而極少回家孝順父親的女兒。
許多人為了讓自己活的充實、愉快,於是一直在外闖蕩,沒有回去孝順父母。然而大多數人在父母去世後才悲痛地懊悔當初為何沒多關心父母。他們最後才發現:在他們追求夢想時,父母為了不讓他們有所負擔,於是就算感到孤獨也一人承受。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所以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時,也不忘要孝順父母,因為,他們會是永遠支持你的人!
Comment by 鄭濟瑩 (11/23/2010 21:01)
 [回覆]
無情的通知,傳到阿梅與哥哥的耳中。兩人匆忙的趕到醫院,不幸的是──無情的心電圖早已不再起伏了........望著父親冰冷的身軀,心中百感交集。曾經那麼愛自己兒女的父親,現在已經離他們遠去了。
失去父親的悲傷與哀痛原來是這麼令人深刻的一句話:「我ㄧ直在找你.......你在哪裡?
當父親的親朋好友到靈堂上香、弔唁時,才讓主角從失去父親的驚慌失措中回到現實,並且發現與哥哥回憶父親的種種逗趣畫面已成過去。主角壓抑情感來面對許多莫名奇妙的喪葬禮俗,對於失去最愛的父親也許是一種療傷的方法。
「生、老、病、死」是人生中必經的階段,我們應該選擇用更多的時間來陪最愛的家人,或是選擇用更多的時間來哀傷和回憶最愛的家人呢?我選擇前者。並且,當家人在最後一刻必須離開的時候,勇敢去面對它,也為思念的親人以及自己的心中找一個平靜安詳的心靈。
Comment by 張晏慈 (11/24/2010 07:37)
 [回覆]
「你現在心情怎樣?
……我不知道啦。」
這是電影中的某段對白,也許它是個廢話¬¬¬¬¬¬------當摯愛離你而去,誰會不難過?但卻也說明:有些人會用沉默ˋ壓抑來面對失去,尤其是男性;有些人已流不停的眼淚去承受,大都是女性。不管選擇的方式是什麼,誰都不會擁有比較多的傷痛。
幾年前,我的阿嬤走了。其實,我跟阿嬤的接觸不深,但爸爸他們就不一樣了。喪禮的那幾天,很忙ˋ很累,但我也發現:哭的都只有女生,男生的心裡應該也不好受吧!然而,他們都只是沉默ˋ沉默ˋ沉默……
我相信,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循環,是上天的安排,沒有誰能永遠陪誰,但有人說過:「如果你所謂的『最愛』離開你,請耐心的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
Comment by 呂淇 (11/24/2010 12:53)
 [回覆]
看完了這部影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以女主角的心情來描述父親死後的種種喪禮儀式的進行,並包括了與父親生前相處的回憶。
影片中的一段話,讓我感觸非常深:「即使喪禮結束了,但在遺族心中,卻未必真的落幕,常常再不經意間,忘了親人已經不在的事實,然後在下一刻意識到時,悲傷也隨之猛然來襲。」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有道理。失去親人的當下,或許沒有任何的真實感,所以悲傷ˋ難過不是再喪禮那七天,而是在喪禮過後。
我無法想像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失去最親愛的家人他們的陪伴,我往後的日子應該如何度過。因為我和家人的關係非常親密,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在一起,一旦失去他們,我想我一定會時時刻刻想起他們。
從現在開始,我就要更珍惜我和家人相處的時光。
Comment by 蔡佳妤 (11/25/2010 12:28)
 [回覆]
爺爺平常對我很好,天氣涼了,就叫我穿上外套以免著涼;吃飯的時候,他總是把我最喜歡吃的肉留著。
記得有一次,我突然在家裡發高燒,爺爺迅速的跑過來,把他最心愛的沙發給我躺;他叫媽媽拿溫度計來,每隔十分鐘,爺爺就幫我量一次體溫,看我是否退燒。我一直聽到哥哥姐姐們玩水仗的聲音,很想出去,但是,爺爺一直對我說不行,所以只能忍耐。
幾個月前,爺爺不幸罹患癌症,在醫院裡面對病魔。有一次,我和媽媽到醫院探望他,他對我說了一句話:「承諭!爺爺死了就不能陪你了,你要孝順,知道嗎?」聽完這句話,我和媽媽不禁潸然淚下。
爺爺輸了病魔,我們全家認為他不用再跟病魔戰鬥了,就讓他安心上路吧。全家為他辦了喪禮後,大家臉上仍不時露出沉重的表情,但我知道爺爺真的「安息」了。
Comment by 江承諭 (11/25/2010 17:12)
 [回覆]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工作失去了,可以再找;父母失去了,是永遠找不回來的。
Comment by 張淇淋 (11/26/2010 09:23)
 [回覆]
無情的救護警鈴聲,著急的子女,心電圖由曲折轉成水平線……。你體會過喪失親人的痛苦嗎?
因為工作而北上的女兒阿梅,長時間待在外地工作,無法時常回家陪伴自己敬愛的父親。在父親去世後才體會:原來,自己常遺忘的父親,是那麼重要……。沒有妹妹那麼會讀書的哥哥,留在故鄉和父親一樣從事夜市擺攤的工作,因此和父親相處的時間較長,自然而然對父親的情感也加深了!在父親死後的日子裡,哥哥不像妹妹一樣毫不掩飾的將情感流露出來,而是悶在心底,但這並不表示哥哥不如妹妹悲傷──不像妹妹那樣深愛著父親,他是用一種內斂的方式表現。
生活在現代的社會,許多人因事業必須到外地打拚,而失去了很多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省略了為人子女該盡的孝道,往往等到天人永隔時,才領悟「盡孝不可等」的道理,而後悔萬分。所以,趁現在和家人在一起時,盡到為人子女的本分,才不至遺憾終生。
Comment by 林家瑄 (11/26/2010 09:47)
 [回覆]
奶奶過世的那幾天,家中忙得不可開交,不僅要承受親人的悲痛,還要忙著處理奶奶的後事,令我非常擔心家人們會因為無法承受這樣的痛苦而倒下。
在《父後七日》中,我看見了台灣習俗的奧妙──從廟會一直到喪禮,其實我一直覺得台灣的傳統習俗是很與眾不同、很有趣的,但有時又太麻煩了。例如:廟會時的鼓聲咚咚作響,讓大家想不表現出雀躍的心情也很難;相反的,那些親人過世的人要忙著處理瑣碎的事物,同時還要承受親人過世的悲傷。
劇中的主角──阿梅和他哥哥為了幫爸爸處理後事,幾乎可以說是好幾天都沒能闔眼休息。雖然他們表面看似堅強,但事實上,內心一定非常痛苦,因為他們承受的是身心靈上的壓力,讓我不免擔心他們有一天也會倒下。
雖然台灣的習俗看似有趣,但有時也是很麻煩的,雖然麻煩,但沒有了它,台灣的特色就少了一樣了!
Comment by 王伊汝 (11/26/2010 13:15)
 [回覆]
親人的死,我沒有體會過,但是母親生了重病,讓我非常傷心。四年前的春天,家中有了新生命。母親的身體不好,可是為了生下懷胎十個月的妹妹,而不幸住進了加護病房,從中山醫院轉到了中國醫院,經過了三個月才出院。
雖然我的親人都還沒有過世,但是他們總有一天會離開我。看過《父後七日》,我能想像失去家人的痛苦,還能體會兒女對父母思念的心情。
片中兒子長年與父親在夜市工作,不像妹妹那麼會讀書,可是也因為這點,妹妹常在外地工作,都沒有回家。所以,當父親去世時,哥哥心中的痛苦與悲傷,一定比妹妹來的深。畢竟要接受一個和自己最親的人永遠離開的事實,是一件痛苦的事。
每個人都不喜歡生病,但是生病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事;每個人都害怕死亡,但是死亡是每個人一生的終點站。就因為人會死,所以要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Comment by 賴巽儒 (11/26/2010 13:29)
 [回覆]
充滿活力、幽默風趣的父親,最後面無表情的躺在棺材裡,從美國返鄉的女兒,卻是為了準備父親的喪禮。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我們要如何面對?《父後七日》用一種詼諧的手法,也是主角一家人療傷的方式,來面對了然於心的答案──對死者的最後道別。
披麻帶孝,涕淚號哭的畫面深深刻畫於我的腦海,加上鄉土味十足的閔與對白,彷彿置身典禮中……。還記得兩年前祖母過世時,我嚎啕大哭,淚流不止,父親一直在旁安慰我,但我相信他比誰都難過,畢竟那是他敬愛的母親;從小到大,他與祖母的感情深厚,如主角的哥哥和爸爸在夜市擺攤,相處的時間是最久的,但是他們都將自己的悲傷往肚子裡吞,因為他們都不希望在天上的父母親為他們難過,就如人們說的:「日子總要過下去。」
如何過下去?那就是重新振作。雖然有時思念,卻充實的過著每一天,我想這也應該是在天上的他們最想看到的。
Comment by 王靖淇 (11/26/2010 13:53)
 [回覆]
最近我一個朋友正臨喪父之痛,我希望他能看到畢老師寫的這篇文章,也許可以減輕他一點傷痛。
Comment by 田佳樂 (12/19/2010 17:46)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