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生命教育十分鐘/畢仙蓉老師指導


七年級生 利用三分鐘閱讀、五分鐘寫下思考   兩分鐘台上自由發表
一名高齡產婦在一立委與一議員陪同下舉行記者會,控訴某醫院醫療疏失,導致她的孩子胎死腹中。另有報導表示被控訴醫師是「孕婦最佳守護者,評價甚高」。網友在臉書上發起「聲援被控訴醫師」的活動,三日內,有近3萬網友參加。醫學研究顯示:胎死腹中在孕程後期也有著千分之五到六的風險。原本陪同該名高齡產婦的立委與議員,最後在立法院舉行道歉記者會,承認當初記者會,是疏於專業查證與溝通,也沒有仔細調查個案的風險因素,導致醫師聲名受損。然該名醫師已辭職。 院方回應,醫師辭職與此案無關,是他個人生涯規劃,3月遞辭呈,7月離職
請在閱讀上述新聞之後,發表客觀論述。發表時間五分鐘,請勿重提新聞中任何角色,純粹藉此新聞說出自己在學習上的領悟。      出題者:畢仙蓉老師

蔡沅蓁:許多人看事情都只看表面,新聞如何報導,大眾如何說,事情竟不知不覺變成真的了。如果最後發現被批評的人是無辜的,那麼當初參與批評的人,是不是該覺得羞愧呢?

王柔涵:許多人在失去心愛的人或物之後,也失去理性,認為對方就是錯。一旦認定是他人的錯,就要求他做一些表示歉意的事,卻未查證事實經過。對方也因被冤枉而名聲受損。我們所知道的一些事,實際並非我們所想像。應該追求真理,而不是盲目附和一些未查證的事。

張凱博: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不管是有心、無心,都應該接受其他人的批評與指教,並想出補救的方法;不逃避問題,才能在問題中成長。

王芊驊:任何事,不管怎樣都應該了解真相,再做處理。

徐約瑟: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人需要你的幫助,但是幫助別人前,要分辨對或錯,不要當個「爛好人」,而是要去幫助對的人,如此才可以在好人需要求助的時候,讓自己成為「真好人」。

莊錦峰:意外,在所難免。遇到時,不要想著逃避,更不要想著把錯誤推往他人身上,而讓對方背黑鍋。凡事先想清楚,不要直接批評對方。也要學習勇敢面對現實,不逃避當下。

三月:常有人在遇到困難時卻不願面對自己的困境,挫折忍受力太低,而且還指著別人說:「都是妳的錯!就是你害了我……」當然也有人正好相反,他們會先弄清事情的本末,且會先反省自己的缺失。

黃亮昀:凡是三思而行,還是較妥當。用心看待事情而不隨便,無論大事或小事,波及無辜的不幸就容易避免了。不過,每個人都會犯錯,也都希望得到寬恕與改過的機會,不是嗎?

陳芷柔:凡事都要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不管如何,往好處想,就當是老天給的挑戰!而「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不要看到什麼就啪啦啪啦的說出來,否則一旦事實不是自己所說的那樣時,別人也很容易對我們失去信任了。

楊硯傑:面對生命的無常,應該要慢慢接受事實,而不是一味批評甚至控訴他人,否則有誰敢來幫助這種因情緒激動的人呢?克服心中的障礙,至少需做到:信任專業、心存慈悲。

蕭心媃:真正的正義,不是衝動、盲從,否則容易成為無理取鬧。生命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但是慈悲,可以讓世界美麗一點。

白狐:不是每個人的立場都相同。如果堅決相信自己是對的,那麼很容易忽略對方的感受,也很容易造成雙方誤解。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下,很可能會發現原本被自己忽略的事,而這些事都可能是化解誤會的關鍵。

林堉洺:學會接受「失去」,也是一種學習。人總會因為失去而覺得受傷,是不是能想一下:可能是自己錯了呢?

王喜文:聽到一則意外,不要認為「受害者」永遠是最可憐的一方。有時真正的受害者,是另一方。

王聖瑋:當一個人不知事情的真相而公開言論,還導致被誣賴的人受到打擊,那麼當初有加入談話的人,是不是都該反省?

游仁宏:要勇敢接受生命的無常。生氣,很容易變成胡鬧。

陳品斈:再專業的人,都不能掌控事情的完美。與其抱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不如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劉昀達:在困境中,不要全用主觀意識去思考或解決問題,試著加入一些客觀思考,參考更多人的經驗,並且小心求證,才不會因衝動而傷了他人和自己。

林泫丞:不知道前因後果,不明真相,就不說誰對或誰錯。

張庭瑄:不幸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連我們都會埋怨,但真是自己所想的那樣嗎?不管是不是對方錯了,我們是不是都該給對方一個機會呢?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感悟力/畢仙蓉老師

受台中市神圳國中輔導室邀請分享主題

講師畢仙蓉與洪瑞濱校長合影

資料組吳佩玲組長/畢仙蓉講師/洪瑞濱校長/蘇菁媛主任

畢仙蓉講師與研習老師

畢仙蓉講師與研習老師

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2015513日(星期三)
演講地點: 臺中市神圳國中
演講綱要
前言
    老師們需要的是實務經驗,為了下一場分享,我要求自己:必須更認真準備教材,必須更用心研究學生學習過程。
    我習慣將自己的每一場演講寫成文字稿,一方面為自己走過的校園留下記憶,一方面檢視自己有無成長。「成長」的意思是指對自己教學歷程的省思──每一個主題正是讓我反省自己使用教材與教法「是否值得繼續,又是否需要更新」的機會。常常覺得自己豐富的教材,必須在一、二個小時〈至多三小時〉內介紹給各位老師,是困難的事。即使來不及詳述的已放在供各位使用的資料夾中,仍因無法說明作法而覺得對不住大家。加上我習慣在教學上「更新」,因此教材越做越多,資料也越來越豐富,留下的遺憾〈未能說明每一項作法〉也就更多了。
    我想今日開始採用這種作法:將當日演講的文字稿先寫好,直接印給研習老師會前閱讀,等我至會場就直接分享實務經驗〈每一項教材的作法〉。雖然無法一一說明課堂實施經驗,至少可多分享幾項,各位說是不是呢?
    雖然我不知道這場研習裡有幾位國文老師,但是無論哪一科,今日帶來的教材都實用。當然我先以自己任教科目〈國文〉來談《如何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感悟力》,才真實。因為所有教材均來自我的實務經驗,好用、有效,才敢分享。倘若您不是國文老師,也不需批改學生週記或閱讀心得之類的文章,那麼這些教材同時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等四種能力中的「寫」這一項,可省去。
    讓學生用筆寫下他們對生命的體悟,一來可使他們抒發,一來可使他們省思。在省思的過程,我也可以引導他們發揮生命的價值,也可以參與他們的學習。我常利用作文教學進行生命教育,這樣的課程,收穫就是看到一株株幼苗的茁壯,就像他們培育小豆苗的過程──用心照顧一個生命。我的作文教學,透過相關的影片欣賞與課外閱讀,讓孩子看到生命裡的風雨、生命裡的陽光,更讓他們記錄自己生命中的心靈旅程。
    但我不是只有教學生「寫」。「聽」的能力訓練可使人變聰明,更可學會聽到重點。2015/4/1《畢仙蓉FB日誌》有這麼一段話:
    我教給學生「聽」的能力是:聽懂對方問什麼,聽懂對方說什麼。事實上,有時聽不懂並非聽的人錯,而是對方表達不清楚。因此「說」的能力也在「聽」的訓練下同時養成〈表達不清楚的一方,會被我引導說出重點,或是讓我示範如何說〉。我的班級總會有些學生反應特別靈敏又特別會搶答〈很感謝這些學生讓國文課多了一些朝氣〉。為了培養學生「聆聽」的美德,我會在拋出問題之前說:「請注意!我會抽籤問你:前一位同學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在他的回答被我肯定後,請你重述他大致的內容;如果他的答案被我修正,那麼請你回答我作了什麼修正。」
     如何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感悟力,除了提供教材,也希望能同時培養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說到「讀」,2015/3/15《畢仙蓉FB日誌》:這些年我常將閱讀融入國文教學裡,一方面是因為教學需要看見學生「學」到多少、是否在「聽」之餘還能進行「思」考、是否學會紙筆和口語的表「達」;一方面是因為幡然醒悟:國語文教學本來就與閱讀分不開,每一篇被選入教科書裡的文章以及延伸閱讀文本,甚至這兩者以外的許許多多作品──都值得比較與品味
     以下開始介紹《如何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感悟力》:
壹、            影片欣賞,回味劇中角色帶給人們的省思
    有人問:「課堂播放影片,學生會不會睡成一片?」我想那對學生來說一定是乏味的影片。還有人問:「播放影片難道不擔心課程進度?」我想不考量課程進度才有可能擔心。更有人問:「課堂播放影片,老師這節課會不會太好混了?難道不會被校長約談?」這就得看校長是否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老師是否善用影片引導與提問,而影片內容又是甚麼。
    我在個人教師專業網上分享這樣一段心得:
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以下網址也可見到我在班級進行的【影片式作文教學】http://ppt.cc/O6W6
    青少年的專注力約莫十五至二十分鐘。也許這短短的時間,就有一些事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思維改變了,命運就改變了〉,或創造了他們光明的前途。透過影片呈現的視覺與聽覺效果,是改變的方法之一。使用這種方法時,建議以短片為主,並且在播放前先提問,使學生觀賞時,有重心作思考。最簡單也是普遍可用的題目有三個〈其實這三個題目組合後,就是一篇結構完成的文章〉:你發現什麼〈或者「你看到什麼」〉?你聯想到什麼?你領悟什麼?短片播放完畢,老師即可將以上三個題目依順序拋出,於學生回答每一個題目之後,還可就他們的問題臨時延伸出其他問題〈如果上述三個問題稱為「母題」,那麼延伸出的問題即是「子題」〉。以下也是我曾發表的一小段經驗:
    課堂上,我不僅做知識的傳遞者,更常做主持人──多給學生發表的機會。在他們每回答一個問題後,我又常從他們的回答中延伸出下一個問題,或者將原本拋出的問題再接二連三衍生出一些問題──再三追問,但不是追問同一人(除非有把握該生有連續回答的本事,否則嚇到孩子,未來他們舉手發言的次數就會少)。往往我會提醒自己:無論學生回答得如何,只要不是離經叛道,在指引或修正他的說法之後,別忘了說些可以鼓勵他下次繼續勇敢發言的話語所以老師最好能在課堂扮演三種角色: 主持人、追問者、回饋者(或說「加油站」更貼切。)   
貳、            閱讀引導,使懵懂生命發現責任與價值
    在閱讀風氣不盛行的校園,推動閱讀的方式,往往是有心的師長想盡辦法讓學生走入圖書館,或是讓班級設立圖書櫃,並以獎勵方式鼓勵學生捧起書本閱讀。至於閱讀風氣盛行或是根本不注重閱讀〈後者情況應該不多〉的校園,很少把心力放在以上作法。無論校園風氣如何,老師身負「傳道、授業與解惑」的使命,除了以身教影響孩子的品格,引導閱讀更是可以見到成效的方法。「引導閱讀」顧名思義就不是讓孩子隨便拿起一本書來讀,便以為我們盡到推動閱讀的責任了。八年前,我常擔心學生不知讀進了什麼〈那些父母與師長不希望他們學到的事〉,也見到學生言行的改變確實受他們經常閱讀的書類影響。從此,無論學校是否推動閱讀,我都要求自己利用課堂進行閱讀與思考的訓練,期望學生習慣成自然,待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類時,也能養成批判思考的能力。原以為自己另類的作法並不會得到專家兼評審們的青睞〈因為101年被敝校圖書館蔡淇華主任推薦,又被校長劉欽敏先生賞識,推選參加全國閱讀推手比賽〉,誰知幸運獲選。我是老師,又是國文老師,數十年來推動閱讀的方式一再隨學生經驗、能力與教育環境改變,始終不變的是「一舉數得」的作法:選擇有關十二項品格教育核心價值的題材,進行思考力與閱讀力訓練,並從中點出幾項寫作技巧。曾經毫不猶豫對「閱讀」下這樣的定義:不只限於鉛字印刷的書文──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今日我仍在這些方面繼續推動閱讀,然令我喜悅的並非學生讀了幾本書,而是我看到他們思考與表達的能力,以及一個個懵懂的生命在這些訓練裡,漸漸擔起責任與背負使命。

叁、   談時事須緊扣學習,除了解世界變化並分享個人體悟
       不是所有的時事都適合在課堂上討論。會被我設計拿來與學生討論的,
   都必須有它能引發學習或生命思考的部分。例如:哪一則新聞讓我們清楚看
   見救難英雄的無私與偉大,哪一則新聞讓我們看到弱勢族群的悲苦與需要,
   哪一則新聞可以讓人領悟生命的可貴或是人生該有的價值觀,而哪一則新聞
   又讓我們了解現在與未來需要的人才條件。雖然任何人都有宗教與政治信仰
   的自由,但面對心智尚未成熟且易將老師的話奉為圭臬的學生,我不刻意對
   他們表露自己的信仰,甚至盡量避免易被揣測政治立場的話題。當然有些宗
   教小故事,確實是生命教育頗好的題材,因此講述時,會避談宗教名稱,否
   則講述前,先說這樣的話:「別以為我在此宣揚某個宗教,但它的小故事,確
   實值得省思。」所以,老師設計題目引發學生思考,需要技術。談時事或許
   也有好處,但並非任何時事都須在講壇上討論,且萬勿讓政治與宗教等敏感
   話題在班級與校園形成對立。以下介紹有做成紀錄的時事討論,有的是辯論
   形式,有的是個人分享:

   http://ppt.cc/so2l《早修宜規定為閱讀時間》
   http://ppt.cc/PxYZ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http://ppt.cc/46FP  《臺灣應廢除死刑制度》
   http://ppt.cc/Nr8H《學歷越高,成就越高》
   http://ppt.cc/PH47《應可製作成績單與公告含班排名、年級排名的成績單》
   http://ppt.cc/y9H3我對「交朋友宜多宜寡」的看法    
   http://ppt.cc/zkuv 《分出幸福愈幸福》
   http://ppt.cc/HeEK  《溫情》
   尚有甚多直接於課堂由學生發表感想,或是利用電腦播放新聞供學生簡要討
   論,均無法在此列出。

肆、            實驗觀察,發現生命中的驚奇與希望
    我想實驗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證實」與「改變」。不是僅有自然課才會有實驗課程,只要是有心創造學習價值與提高生命氣質的人,都會想實驗。自然課裡,培育小豆苗的實驗,在自然老師細心指導下,學生可以了解植物成長的過程;再經由國文老師引導思考,學生可以同時領悟「美麗的成果來到前,總會先經歷幾番風雨;能夠迎接風雨的洗禮,生命才更值得歌頌」這番道理。除了藉由學生自然課的實驗,引導他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在我們的學科中,也不妨實驗別人成功的教學法,即使失敗,也會有些發現與收穫──這就跟我們常鼓勵學生去嘗試一些成功者的作法一樣──實驗精神就這麼在生命裡製造不少驚奇與希望……。
伍、現場解說實作經驗
    一、訓練思考力需有的心理建設  (短片教學經驗分享)
       1.《三個傻瓜──盲從與思考》
       2.《蒙娜麗莎片段1
       3. 《蒙娜麗莎片段2
       4.《獨立思考的重要》
    二、從短片省思暨組織能力訓練  (短片教學經驗分享)
       1. 《有能力付出是件快樂的事》
       2. 《高飛之前》
       3. 《夢想起飛》
       4. 《雁行理論》
    三、課堂閱讀引導  (下列各項均以簡報說明)
       1.《我如何經營班級閱讀》

       2.《閱讀與品格教育結合》
       3.《從課文延伸閱讀》
    四、如何從品德教育中建立學習成就(下列各項均以簡報說明)
       1.《美鳥百態》
       2.《不就是牆上的一大堆字母嗎》
       3.《看見孩子的能力》
       4.《為人師表》
陸、補充
    一、《給國一新生》
    二、《關鍵能力訓練》
    三、<從觀賞短片培養生命氣質>
    四、<我的教學重點與期望>
    五、<我在國文課做的事>
    六、<開學給親師生的信>
    七、<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預試題目>
    八、<十則幽默的感悟>

結語

    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感悟力,需要慎選題材。題材的好壞,是引起讀者興趣的關鍵;對生活的興趣,對生命的熱忱,對環境的感悟,又是寫出動人作品或是說出感性話語的首要條件。生活處處都有深刻的題材,那是每一個生命的故事。引導孩子用心與他們交會,生命氣質便從此提升。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