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 利用三分鐘閱讀、五分鐘寫下思考 兩分鐘台上自由發表
一名高齡產婦在一立委與一議員陪同下舉行記者會,控訴某醫院醫療疏失,導致她的孩子胎死腹中。另有報導表示被控訴醫師是「孕婦最佳守護者,評價甚高」。網友在臉書上發起「聲援被控訴醫師」的活動,三日內,有近3萬網友參加。醫學研究顯示:胎死腹中在孕程後期也有著千分之五到六的風險。原本陪同該名高齡產婦的立委與議員,最後在立法院舉行道歉記者會,承認當初記者會,是疏於專業查證與溝通,也沒有仔細調查個案的風險因素,導致醫師聲名受損。然該名醫師已辭職。 院方回應,醫師辭職與此案無關,是他個人生涯規劃,3月遞辭呈,7月離職 。
請在閱讀上述新聞之後,發表客觀論述。發表時間五分鐘,請勿重提新聞中任何角色,純粹藉此新聞說出自己在學習上的領悟。
出題者:畢仙蓉老師
蔡沅蓁:許多人看事情都只看表面,新聞如何報導,大眾如何說,事情竟不知不覺變成真的了。如果最後發現被批評的人是無辜的,那麼當初參與批評的人,是不是該覺得羞愧呢?
王柔涵:許多人在失去心愛的人或物之後,也失去理性,認為對方就是錯。一旦認定是他人的錯,就要求他做一些表示歉意的事,卻未查證事實經過。對方也因被冤枉而名聲受損。我們所知道的一些事,實際並非我們所想像。應該追求真理,而不是盲目附和一些未查證的事。
張凱博:一個人做錯了一件事,不管是有心、無心,都應該接受其他人的批評與指教,並想出補救的方法;不逃避問題,才能在問題中成長。
王芊驊:任何事,不管怎樣都應該了解真相,再做處理。
徐約瑟: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人需要你的幫助,但是幫助別人前,要分辨對或錯,不要當個「爛好人」,而是要去幫助對的人,如此才可以在好人需要求助的時候,讓自己成為「真好人」。
莊錦峰:意外,在所難免。遇到時,不要想著逃避,更不要想著把錯誤推往他人身上,而讓對方背黑鍋。凡事先想清楚,不要直接批評對方。也要學習勇敢面對現實,不逃避當下。
三月:常有人在遇到困難時卻不願面對自己的困境,挫折忍受力太低,而且還指著別人說:「都是妳的錯!就是你害了我……」當然也有人正好相反,他們會先弄清事情的本末,且會先反省自己的缺失。
黃亮昀:凡是三思而行,還是較妥當。用心看待事情而不隨便,無論大事或小事,波及無辜的不幸就容易避免了。不過,每個人都會犯錯,也都希望得到寬恕與改過的機會,不是嗎?
陳芷柔:凡事都要以「樂觀」的態度面對。不管如何,往好處想,就當是老天給的挑戰!而「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不要看到什麼就啪啦啪啦的說出來,否則一旦事實不是自己所說的那樣時,別人也很容易對我們失去信任了。
楊硯傑:面對生命的無常,應該要慢慢接受事實,而不是一味批評甚至控訴他人,否則有誰敢來幫助這種因情緒激動的人呢?克服心中的障礙,至少需做到:信任專業、心存慈悲。
蕭心媃:真正的正義,不是衝動、盲從,否則容易成為無理取鬧。生命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但是慈悲,可以讓世界美麗一點。
白狐:不是每個人的立場都相同。如果堅決相信自己是對的,那麼很容易忽略對方的感受,也很容易造成雙方誤解。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一下,很可能會發現原本被自己忽略的事,而這些事都可能是化解誤會的關鍵。
林堉洺:學會接受「失去」,也是一種學習。人總會因為失去而覺得受傷,是不是能想一下:可能是自己錯了呢?
王喜文:聽到一則意外,不要認為「受害者」永遠是最可憐的一方。有時真正的受害者,是另一方。
王聖瑋:當一個人不知事情的真相而公開言論,還導致被誣賴的人受到打擊,那麼當初有加入談話的人,是不是都該反省?
游仁宏:要勇敢接受生命的無常。生氣,很容易變成胡鬧。
陳品斈:再專業的人,都不能掌控事情的完美。與其抱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不如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劉昀達:在困境中,不要全用主觀意識去思考或解決問題,試著加入一些客觀思考,參考更多人的經驗,並且小心求證,才不會因衝動而傷了他人和自己。
林泫丞:不知道前因後果,不明真相,就不說誰對或誰錯。
張庭瑄:不幸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可能連我們都會埋怨,但真是自己所想的那樣嗎?不管是不是對方錯了,我們是不是都該給對方一個機會呢?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