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演講地點: 臺中市神圳國中
演講綱要
前言
老師們需要的是實務經驗,為了下一場分享,我要求自己:必須更認真準備教材,必須更用心研究學生學習過程。
我習慣將自己的每一場演講寫成文字稿,一方面為自己走過的校園留下記憶,一方面檢視自己有無成長。「成長」的意思是指對自己教學歷程的省思──每一個主題正是讓我反省自己使用教材與教法「是否值得繼續,又是否需要更新」的機會。常常覺得自己豐富的教材,必須在一、二個小時〈至多三小時〉內介紹給各位老師,是困難的事。即使來不及詳述的已放在供各位使用的資料夾中,仍因無法說明作法而覺得對不住大家。加上我習慣在教學上「更新」,因此教材越做越多,資料也越來越豐富,留下的遺憾〈未能說明每一項作法〉也就更多了。
我想今日開始採用這種作法:將當日演講的文字稿先寫好,直接印給研習老師會前閱讀,等我至會場就直接分享實務經驗〈每一項教材的作法〉。雖然無法一一說明課堂實施經驗,至少可多分享幾項,各位說是不是呢?
雖然我不知道這場研習裡有幾位國文老師,但是無論哪一科,今日帶來的教材都實用。當然我先以自己任教科目〈國文〉來談《如何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感悟力》,才真實。因為所有教材均來自我的實務經驗,好用、有效,才敢分享。倘若您不是國文老師,也不需批改學生週記或閱讀心得之類的文章,那麼這些教材同時可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等四種能力中的「寫」這一項,可省去。
讓學生用筆寫下他們對生命的體悟,一來可使他們抒發,一來可使他們省思。在省思的過程,我也可以引導他們發揮生命的價值,也可以參與他們的學習。我常利用作文教學進行生命教育,這樣的課程,收穫就是看到一株株幼苗的茁壯,就像他們培育小豆苗的過程──用心照顧一個生命。我的作文教學,透過相關的影片欣賞與課外閱讀,讓孩子看到生命裡的風雨、生命裡的陽光,更讓他們記錄自己生命中的心靈旅程。
但我不是只有教學生「寫」。「聽」的能力訓練可使人變聰明,更可學會聽到重點。2015/4/1《畢仙蓉FB日誌》有這麼一段話:
我教給學生「聽」的能力是:聽懂對方問什麼,聽懂對方說什麼。事實上,有時聽不懂並非聽的人錯,而是對方表達不清楚。因此「說」的能力也在「聽」的訓練下同時養成〈表達不清楚的一方,會被我引導說出重點,或是讓我示範如何說〉。我的班級總會有些學生反應特別靈敏又特別會搶答〈很感謝這些學生讓國文課多了一些朝氣〉。為了培養學生「聆聽」的美德,我會在拋出問題之前說:「請注意!我會抽籤問你:前一位同學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在他的回答被我肯定後,請你重述他大致的內容;如果他的答案被我修正,那麼請你回答我作了什麼修正。」
如何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感悟力,除了提供教材,也希望能同時培養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說到「讀」,2015/3/15《畢仙蓉FB日誌》:這些年我常將閱讀融入國文教學裡,一方面是因為教學需要看見學生「學」到多少、是否在「聽」之餘還能進行「思」考、是否學會紙筆和口語的表「達」;一方面是因為幡然醒悟:國語文教學本來就與閱讀分不開,每一篇被選入教科書裡的文章以及延伸閱讀文本,甚至這兩者以外的許許多多作品──都值得比較與品味。
以下開始介紹《如何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感悟力》:
壹、
影片欣賞,回味劇中角色帶給人們的省思
有人問:「課堂播放影片,學生會不會睡成一片?」我想那對學生來說一定是乏味的影片。還有人問:「播放影片難道不擔心課程進度?」我想不考量課程進度才有可能擔心。更有人問:「課堂播放影片,老師這節課會不會太好混了?難道不會被校長約談?」這就得看校長是否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老師是否善用影片引導與提問,而影片內容又是甚麼。
我在個人教師專業網上分享這樣一段心得:
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是屬於視覺或聽覺型的孩子。視覺型學習者,需要提供他們圖片、影片、動畫……等刺激方式,讓他們接受信息與表達信息;聽覺型學習者,則需透過朗讀、音樂、討論……等方式,增強他們學習能力。因此近幾年我的國文課常提供學生這方面需要,也因此發現:原來國文教室可以是電影院、音樂廳或者座談會。以下網址也可見到我在班級進行的【影片式作文教學】http://ppt.cc/O6W6。
青少年的專注力約莫十五至二十分鐘。也許這短短的時間,就有一些事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思維改變了,命運就改變了〉,或創造了他們光明的前途。透過影片呈現的視覺與聽覺效果,是改變的方法之一。使用這種方法時,建議以短片為主,並且在播放前先提問,使學生觀賞時,有重心作思考。最簡單也是普遍可用的題目有三個〈其實這三個題目組合後,就是一篇結構完成的文章〉:你發現什麼〈或者「你看到什麼」〉?你聯想到什麼?你領悟什麼?短片播放完畢,老師即可將以上三個題目依順序拋出,於學生回答每一個題目之後,還可就他們的問題臨時延伸出其他問題〈如果上述三個問題稱為「母題」,那麼延伸出的問題即是「子題」〉。以下也是我曾發表的一小段經驗:
課堂上,我不僅做知識的傳遞者,更常做主持人──多給學生發表的機會。在他們每回答一個問題後,我又常從他們的回答中延伸出下一個問題,或者將原本拋出的問題再接二連三衍生出一些問題──再三追問,但不是追問同一人(除非有把握該生有連續回答的本事,否則嚇到孩子,未來他們舉手發言的次數就會少)。往往我會提醒自己:無論學生回答得如何,只要不是離經叛道,在指引或修正他的說法之後,別忘了說些可以鼓勵他下次繼續勇敢發言的話語。所以老師最好能在課堂扮演三種角色: 主持人、追問者、回饋者(或說「加油站」更貼切。)
貳、
閱讀引導,使懵懂生命發現責任與價值
在閱讀風氣不盛行的校園,推動閱讀的方式,往往是有心的師長想盡辦法讓學生走入圖書館,或是讓班級設立圖書櫃,並以獎勵方式鼓勵學生捧起書本閱讀。至於閱讀風氣盛行或是根本不注重閱讀〈後者情況應該不多〉的校園,很少把心力放在以上作法。無論校園風氣如何,老師身負「傳道、授業與解惑」的使命,除了以身教影響孩子的品格,引導閱讀更是可以見到成效的方法。「引導閱讀」顧名思義就不是讓孩子隨便拿起一本書來讀,便以為我們盡到推動閱讀的責任了。八年前,我常擔心學生不知讀進了什麼〈那些父母與師長不希望他們學到的事〉,也見到學生言行的改變確實受他們經常閱讀的書類影響。從此,無論學校是否推動閱讀,我都要求自己利用課堂進行閱讀與思考的訓練,期望學生習慣成自然,待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類時,也能養成批判思考的能力。原以為自己另類的作法並不會得到專家兼評審們的青睞〈因為101年被敝校圖書館蔡淇華主任推薦,又被校長劉欽敏先生賞識,推選參加全國閱讀推手比賽〉,誰知幸運獲選。我是老師,又是國文老師,數十年來推動閱讀的方式一再隨學生經驗、能力與教育環境改變,始終不變的是「一舉數得」的作法:選擇有關十二項品格教育核心價值的題材,進行思考力與閱讀力訓練,並從中點出幾項寫作技巧。曾經毫不猶豫對「閱讀」下這樣的定義:不只限於鉛字印刷的書文──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今日我仍在這些方面繼續推動閱讀,然令我喜悅的並非學生讀了幾本書,而是我看到他們思考與表達的能力,以及一個個懵懂的生命在這些訓練裡,漸漸擔起責任與背負使命。
叁、 談時事須緊扣學習,除了解世界變化並分享個人體悟
不是所有的時事都適合在課堂上討論。會被我設計拿來與學生討論的,
都必須有它能引發學習或生命思考的部分。例如:哪一則新聞讓我們清楚看
見救難英雄的無私與偉大,哪一則新聞讓我們看到弱勢族群的悲苦與需要,
哪一則新聞可以讓人領悟生命的可貴或是人生該有的價值觀,而哪一則新聞
又讓我們了解現在與未來需要的人才條件。雖然任何人都有宗教與政治信仰
的自由,但面對心智尚未成熟且易將老師的話奉為圭臬的學生,我不刻意對
他們表露自己的信仰,甚至盡量避免易被揣測政治立場的話題。當然有些宗
教小故事,確實是生命教育頗好的題材,因此講述時,會避談宗教名稱,否
則講述前,先說這樣的話:「別以為我在此宣揚某個宗教,但它的小故事,確
實值得省思。」所以,老師設計題目引發學生思考,需要技術。談時事或許
也有好處,但並非任何時事都須在講壇上討論,且萬勿讓政治與宗教等敏感
話題在班級與校園形成對立。以下介紹有做成紀錄的時事討論,有的是辯論
形式,有的是個人分享:
尚有甚多直接於課堂由學生發表感想,或是利用電腦播放新聞供學生簡要討
論,均無法在此列出。
肆、
實驗觀察,發現生命中的驚奇與希望
我想實驗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證實」與「改變」。不是僅有自然課才會有實驗課程,只要是有心創造學習價值與提高生命氣質的人,都會想實驗。自然課裡,培育小豆苗的實驗,在自然老師細心指導下,學生可以了解植物成長的過程;再經由國文老師引導思考,學生可以同時領悟「美麗的成果來到前,總會先經歷幾番風雨;能夠迎接風雨的洗禮,生命才更值得歌頌」這番道理。除了藉由學生自然課的實驗,引導他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在我們的學科中,也不妨實驗別人成功的教學法,即使失敗,也會有些發現與收穫──這就跟我們常鼓勵學生去嘗試一些成功者的作法一樣──實驗精神就這麼在生命裡製造不少驚奇與希望……。
伍、現場解說實作經驗
一、訓練思考力需有的心理建設 (短片教學經驗分享)
1.《三個傻瓜──盲從與思考》
2.《蒙娜麗莎片段1》
3. 《蒙娜麗莎片段2》
4.《獨立思考的重要》
二、從短片省思暨組織能力訓練 (短片教學經驗分享)
1. 《有能力付出是件快樂的事》
2. 《高飛之前》
3. 《夢想起飛》
4. 《雁行理論》
三、課堂閱讀引導 (下列各項均以簡報說明)
1.《我如何經營班級閱讀》
2.《閱讀與品格教育結合》
3.《從課文延伸閱讀》
四、如何從品德教育中建立學習成就(下列各項均以簡報說明)
1.《美鳥百態》
2.《不就是牆上的一大堆字母嗎》
3.《看見孩子的能力》
4.《為人師表》
陸、補充
一、《給國一新生》
二、《關鍵能力訓練》
三、<從觀賞短片培養生命氣質>
四、<我的教學重點與期望>
五、<我在國文課做的事>
六、<開學給親師生的信>
七、<國中教育會考作文預試題目>
八、<十則幽默的感悟>
結語
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感悟力,需要慎選題材。題材的好壞,是引起讀者興趣的關鍵;對生活的興趣,對生命的熱忱,對環境的感悟,又是寫出動人作品或是說出感性話語的首要條件。生活處處都有深刻的題材,那是每一個生命的故事。引導孩子用心與他們交會,生命氣質便從此提升。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