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我抓得住--班級經營》
舊平臺已無法呈現紀錄
舊平臺已無法呈現紀錄
今移至此平台
HTTP://BCRTW73.BLOGSPOT.TW/
並更名《我抓得住》
2008年11月4日第四次研討
自殘學生的處理、輔導【畢仙蓉老師提出】
[回覆]
先關心他,因為做出這樣的事情,一定已經壓抑過一段時間了,所以他可能以這樣的方式想要引起關注,但是會到自殘的地步,可能已經是無法忍受的地步了,所以會先關心他比較重要。
Comment by 江盈儀 (12/30/2009 04:06)
[回覆]
(拋出問題)畫原字筆在手上算不算自殘?他可能是想要模仿自殘的樣子。班上有位同學,可能有受到課業上的壓力,他的父母都很過度要求孩子的成績。我們可以的作法:
1.告訴媽媽可以更有效跟女兒做溝通,告訴媽媽哥哥的成績不代表妹妹也要達到這樣的成績,不要太過度要求孩子。
2.告訴彼此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看,為什麼雙方會有這樣的誤解(媽媽和女兒的角度)。
3.告訴父母的關心要更直接、具體。
※家長和小孩的溝通是我們可以去幫忙協助的部份。
Comment by 石裕惠 (12/30/2009 04:07)
[回覆]
同學的學生,單親家庭,之前因有自殘的情形而找她來談;然後之後學生自殘的情形減少了,卻對於老師過於依賴,該如何改善這樣的情形?
Comment by 游鐘緯 (12/30/2009 04:07)
[回覆]
*教給學生和家長「責任與關懷」的重要性。可以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想,是否父母真的如此不關心他,可以從一些小動作去觀察,也可以把一些行為轉換為正向的想法,例如:你打破碗,父母說你很浪費,父母是否真的只關心錢?也許父母是要給你一些惜物、愛物的觀念,而不只是關心錢而已。但是如果父母是藉機會要機會教育,最好是透過父母口中說出來會更好。
責任感:肯定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使命或責任為何,進而知道自己對環境的重要性。
付出關懷的處裡:家長應對孩子付出關懷之心。
*孩子因為現在在國中的階段,所以會有較自我中心的想法,我們可以提供的是更多不同的觀點給孩子去做思考。
*孩子如果有自殘的現象,那就要先鼓勵孩子,並給與孩子責任感,讓他感受他是團體的必需和他所需承擔的責任感,因為自殘的孩子常常都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沒有存在感,有沒有他都不重要,而我們也是要針對這方面去解決。
*如果孩子有自殘的狀況,也要關心他的自殘程度,而非認為禁忌話題而沒去關心,且要查清楚自殘的原因。
*名言佳句在輔導學生時適時的加入一句會很有效!
*改變家長的想法較難,可以從學生下手,給他鼓勵、關懷、肯定…
*另外也可以告訴孩子他有對社會的責任,告訴學生說:「你父母的失敗,不等於是你的失敗;你可以做的比父母更好,也可以從父母的身上尋找其優點來學習。」
*讓孩子學習在不完美中尋找完美之處。每個人都非十全十美的,家長、自己都是,因此尋找別人的優點或自己的優點,並欣賞之。
*對孩子強調其生命的重要性及生活的意義,且對孩子的優點予以肯定、讚美,細心觀察孩子的能力,讓他做適合自己能力的事務,以提升自己存在的意義,但在讚頌孩子時,老師須釐清這動作非溺愛。
*也可以告訴自殘的學生,身邊也會有愛他的人,他應該要負起對於愛他的人的責任。也可運用同儕的力量,但是一方面要選對人,另一方面也要給與同儕使命,但是不要給同儕太大的壓力,老師要注意在口吻上和方法上,不要太像給那位同儕額外的工作。
*可上「自殺防制」中查詢有關自殘的處理之道。
Comment by 畢仙蓉 (12/30/2009 04:08)
[回覆]
校園自我傷害防治 節錄自學生輔導2004年3月 NO.91
政大心理學教授 許文耀
校園自殺防治主要是預防性的工作,亦即早點篩選出高危險群或是具自我傷害行為的學生,並立即處理,以避免學生陷入自殺的危機(吳英璋、金樹人與許文耀,民80;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1992)。因此第一層次的預防工作為預防處置,重點在於評估學生是否具有初級前驅徵兆—自我傷害行為,並探討哪些危險因素影響自我傷害行為的發生。積極性的做法,是培養學生的因應能力,促使其健康成長。第二層次的防治,著重於自殺危險性次級前驅徵兆的偵測,以找出高危險群,並進行必要的輔導措施。第三層防治,則為事後處理,重點在於評估自殺事件對周遭人的影響,以避免二度傷害。在這層次上,仍需注意那些具有初級或次級前驅徵兆的學生是否會受影響,因為自殺是具有感染性的。這三個層次的自殺防治工作可如圖一所示。
Comment by 林懿珍 (12/30/2009 04:09)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