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我抓得住--班級經營》
舊平臺已無法呈現紀錄
今移至此平台
HTTP://BCRTW73.BLOGSPOT.TW/
並更名《我抓得住》
品德教育為基礎的十二年國教
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美德
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畢仙蓉 老師
演講時間:2013/2/27 星期三
前言
僑育國小在少子化的衝擊下,與其他學校一樣都面臨減班的命運,但這裡的老師卻因為這樣而更容易照顧到每位學習中的孩子。這是一所小而美的學校,原本想拍下更多美麗的校景,但我來時,校地正在改建──給孩子更完善的學習環境。雖然這次可提供給各位的照片不多,但還是要說出我心中的第二個感動--當我進入研習會場時,老師們都已經坐定等候。曾主任懿慧親自接送我,是我來這所學校的第一個感動。
正文(播放<絕美的水倒影>,播放前,先請聽眾思考:如何將它用在品德教育)
如果我們自己是一片美麗的風景,我們的心又是一面澄淨的湖水,那麼所呈現的一切都將會如圖中的每一畫面那麼動人。
也許有學生會說:「有人長得不好看,怎麼會像一片美麗的風景呢?」或許我們可以這麼回答:「如果這個長得不好看的人是我們,更應該設法讓人家看到我們的美。」如果能做一個令人感動的人,無論外表如何,人家怎忍心說我們醜呢?反之,即使外表再怎麼美,做出的行為常是自私,甚至傷人的,人家怎會對我們發出讚嘆呢?
有多少孩子不希望自己被欣賞呢?我們可以問他們如何表現才會被欣賞?老師將他們的答案作個整理將會發現:大部分的答案若不是和成績有關,就是和能力有關。親愛的老師!您希望孩子重視的是成績還是能力?倘若您選擇前者,那麼先感謝您今日願意在此聽我不同的想法;倘若您重視後者,那麼你和我今日在此還或許可以從其他老師身上獲得更多鼓勵以及更好的作法。
十二年國教的理想若真能實現,它對臺灣絕大多數的孩子來說,無論是人格發展或實力養成都有絕大幫助,因為它的兩大目的是培養能力與厚植學力。不知各位是否曉得在培養能力的同時是做好品格教育的好時機?今天我設計的幾個問題,雖然心中也有答案,但集思廣益,想藉這難得的機會,從各位聰明的人—老師—你們身上得到更多、更好的作法;相信我們的實務經驗對十二年國教理想的達成有絕大助益。
在我提出問題前,先分享我在班級經常進行的一種教學方式:
首先介紹一篇文章,它是我教過的一位學生寫的。這位學生可稱為同儕的典範,我是指她深具使命感,也是我們十二年國教下,希望培育出的孩子。當然不僅是他,等下接著看幾個學生的迴響,你們應該也會相信有許多孩子在我們的引導下,未來都會是深具使命且能改變環境的人:
<搶救危飢兒童的那時刻 作者:吳凱晴>http://203.64.159.11/richman/plogxx/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503&blogId=19
【迴響】
林昕慧:從文章中我體會到自己是很幸福的,即使不是生長在富裕的家庭,我也吃的好、住的好,父母從來未讓我們餓過肚子。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一樣:他可能沒有吃飽過,可能從未喝過乾淨的水;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卻是他們夢寐以求的。透過飢餓三十,拯救了一些即將面臨死亡的孩童。雖然我沒有參加,但未來有機會,我也會盡己所能參加這場有意義的活動──拯救飢餓孩童。
林耕磊:也許這世界有很多事我不懂,但我懂飢餓的滋味,因為我也有肚子餓的時候,但那與一生在饑餓中度日的孩童相比,簡直不算什麼。小時候,家裡的長輩頻頻告誡我不要浪費食物,有時候我並沒有聽進去,就算心裡明白世界還有很多人挨餓,碗裡仍總是剩下或多或少的食物。我想我的力量並不偉大,但至少可以做到該做的──不要浪費食物。「人飢己飢」我想這是飢餓三十這個活動想傳達的意思!
徐宇璇:這首作品觸發了我「惜福」的心。我們的三餐從不需要擔心,擔心的只是「今天要吃什麼?」而不是「今天還能有飯吃嗎?」非洲那些骨瘦如柴的小孩,只祈求能喝到一杯乾淨的水,能吃到一口美味的白飯,而我們要的是一瓶大罐的飲料。一個便當吃不完時,第一個想法就是丟掉,而不是想辦法把它吃完,吃到一粒都不剩──我們難道不該要有一顆「惜福」的心嗎?
王薏雯: 平日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當挑食時,從來沒有想過那些沒食物吃的人。明年我也要參加「飢餓三十」的活動,我想去體驗三十個小時沒吃東西的滋味。或許過程中,肚子會瘋狂的亂叫,但我一定會忍住,因為比起那些平常想要吃東西卻只能餓肚子的人,我幸福多了。只是三十個小時沒吃,沒什麼大不了。
蔡易軒:我雖然沒參加過「飢餓三十」的活動,但我知道那是一個需要毅力與耐力的活動。透過它,很多人都了解到「知足」、「不浪費」的重要。當然,要如何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事。對於「飢餓」這個詞,大部分的人都先想到非洲,但只有那裡的人是飢餓的嗎?只有那裡的人是急待我們伸出援手的嗎?世界各地都有需要我們伸出援手的人,就在我們身邊、路旁、等著我們……。
林家瑄: 生活在這物資充足的環境裡,「飢餓」對我們而言,可能只是聽過、電視上看過,也都明白它的意思,但真正體驗過嗎?星期五晚上,是家中例行外出覓食日,坐在餐廳裡,妹妹不停對她盤中的食物發牢騷:「歐!這個好噁心!」「不要!我才不要吃!」服務生送上桌的食物,她總得先嫌棄一番,還要媽媽拜託她吃完,只有餐後甜點合她意。想想:世界上不知道多少角落有人正耐著飢餓,可以為了飽餐一頓,大開殺戒,為了水源不惜打仗,而我們──垃圾場的廚餘桶總是滿的,水龍頭永遠關不緊。越是富足的社會,越是浪費,我們,才是最應該體驗飢餓!
王伊汝:有些事不會因為年齡而無法完成,國中生也不會因為年紀小就無法回饋社會。回饋社會可以從小事做起,例如:打掃社區、美化社區環境。也可以到醫院當志工,甚至可以參加國際組織,並到國外去幫助那些生活困苦的人們。當我們在家舒服的看著電視時,已經有一群年紀與我們相仿的人在做些有意義的事。回饋社會與年齡無關,只與自己的意願有關。
當我做完上述的活動後,立即出現一則新聞:來自臺灣的李安榮獲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我忍不住利用影片搜尋網站播放他上臺領獎的畫面,以及記者訪問他家人的經過。當這兩個畫面呈現時,我穿插自己的旁白這麼說:「無論是親自參加『飢餓三十』的吳凱晴學姊,也無論是迴響的同學,更無論是李安導演,他們都是令父母驕傲的孩子,因為他們的願力,甚至影響力,不僅塑造出自己美好的生命,提高自己生命的價值,重要的是他們會讓許許多多的人因他們而相信微小的力量也能改變一群人的命運。我是說一個人的性格不僅會影響他的命運,更可能影響眾人的命運。如果我們的性格是會賦予自己使命感,成功,是早晚的事。就像李安先生一心想讓世界肯定臺灣,果然在他第二次榮獲奧斯卡導演獎後,臺灣人因他更值得驕傲了。」以上是我的一節國文課,下課前十分鐘我請學生寫下這堂課的感想。我鼓勵他們:倘若以上提到的幾個人能激發自己的夢想,不要害怕文章公開後會被同學嘲笑「癡人說夢」。當然我也尊重他們個人意願──是否同意公開。我說一個人不怕自己的夢想被嘲笑,他才有可能實踐那夢想,因為實踐的過程需要勇氣。敢說出自己夢想的人,應該就有去實踐它的意願了。
在此列舉幾篇學生寫的感想給大家看看:
呂琪:原本一個很普通的人,也可以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只要願意,我可能就是那一個。不要讓人家說你年紀小,你就看輕自己。即使現在沒有多大的影響力,但總是有那麼一點點,況且只要相信,每一天離自己的目標更進一步,夢想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實現。
龔思維:李安再獲小金人,我看到後也想有出人頭地的作為。一切就從基礎做起,雖然尚未有頭緒,但總得把握每一次可以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若不去試,會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裡,甚至畫地自限!
吳泰宇:我可以做更多!臺灣是個小島,但造就了許多「臺灣之光」:從曾雅妮到李安──縱橫體壇至藝術界,他們都受過古板的臺式教育,卻有不凡的成就。我常問自己:「上帝為何要賦予『我』這個靈魂?」我可以清楚的感到我和他人的不同,我對自己最好的回答是:因為我有能力創造奇蹟!
蕭佩宛:我想憑著自己的力量,幫助社會上其他人,使自己成為社會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不論是哪方面的成就,我都要使身邊的親朋好友替我感到高興與驕傲,並使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這世界仍會有人在乎他們、想讓他們的生活更好。或許我現在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相信積沙可以成塔,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努力讓環境產生美好的變化。
陳涵容:不論是學姊還是李安,他們都很知足。期望自己能像她們一樣知足,像李安一樣追夢。儘管那不是什麼偉大的夢,但那精神的乾糧,少了夢,人生還能有什麼目標呢?他們懂得感謝身旁的人,這點又讓我很感動。我們四周每天都有人默默幫助我們、為我們付出,他們似乎不向我們要求什麼回報,卻只有一聲感謝,就足以令他們感動。
江崇帆:每個人都應該至少擁有一個夢想,但是礙於社會的一些現實或家人的反對,有些人因此失去追夢的膽識與熱情。而我,現在下定決心,要變得不一樣!我不要做個平凡人,我要燃燒我的小宇宙──為夢想而活。或許我的夢想無法影響全世界,或是像李安導演那樣獲得至高無上的榮耀,但是只要因為我而讓這片大地更美好的作法,都是我實現夢想的機會。
袁苙芸:李安導演獲獎,在我看完Life of Pi之後,我就打從內心肯定這位偉大的電影工作者。從記者訪問中,也看出她母親因他而感到驕傲的興奮情緒。我不奢求自己能在奧斯卡典禮中發表感言(當然興趣不在此),但希望將來父母與親友提及我這個女兒時,能露出喜悅的笑容並感到驕傲。而我個人則想對這世界有些貢獻,讓我的研究對醫療產生價值,不要在世上只為了生存和浪費資源。
歐俞廷:我期許自己能像李安導演一樣不斷超越自己,成為 老師的榮耀。當我成功,我想為社會上的弱勢團體建立一所學校,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專長,改變他們的命運。
蔡欣容:到目前為止,我還只是一位平凡的國中生,沒有什麼偉大的作為。或許自己曾經在某些科目上有一、二次突出的表現,讓家人感到驕傲,但也僅止於此。當然現在沒有成就,不代表以後也沒有。李安導演能到國外宣傳臺灣之美,我也能!我相信往後的每一天,都是我發光發熱的機會。
洪敬軒:我要像李安一樣!他努力嘗試些別人沒拍的題材,我則要嘗試發明。雖然可能會失敗,但我不會輕言放棄,因為即便是失敗,也是一種很珍貴的經驗。以前我曾有一次比賽,只得到第四名,原因是我沒看清楚比賽辦法,那是不能使用我行動輔具的比賽。我仍然很開心有那次機會和經驗,將來我仍會嘗試全國性的比賽,向自己也向更多人證明:只要敢作夢、敢追夢,一切都可能實現!
謝佩璇:我們時常感嘆茫茫人海中,一個人的力量何等微小,一個人的改變是多麼微不足道,所以很多我們應該做到或有能力完成的事,都選擇了放棄、逃避和無視於它。但愈是如此,我們就將更頹廢、更墮落。改變這種現狀只有一種方法──給自己信心,為自己創造價值。也許我們小小的付出不足以影響這個社會,但說不定能影響一群人。若未能影響一群人,也有機會改變一個人。不論那人是誰,也或許是自己,都將使社會產生為小的轉變,這蛻變的過程就是社會進步的起點。興許未來的我能成為社會進步過程中的百分比,不論那百分比是大、是小,我都為世界盡了一份心力。
其實我們不要小看孩子的心,如果能營造適當的氛圍,透過感性的聲音傳達動人的故事,這故事一定可以在幾位孩子的心裡起作用,而這幾位孩子將來都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更或者說他們當下就可以改變一些同儕。以下這則真實故事是朋友寄來的,我曾在班級裡講述,這裡也與大家分享,請你們在欣賞完後繼續看幾位學生當下寫的想法:
【播放<2500名猶太兒童的媽媽>】
【迴響】
袁苙芸:「在納粹集中營盛行的時代,也就是希特勒發瘋的時候,多部電影中總是將那時候民生的困苦、無奈描述得很寫實,連寄一封信都會被郵局打開檢查。伊蕾娜試圖將孩童送離集中營──這樣不顧一切的冒險,只為拯救無辜孩童的未來。在那種生不如死的年代,能夠放下自己、展現大愛的人,幾乎絕種。反觀現代唯利是圖的人,應該認識伊蕾娜!」
吳泰宇:「伊蕾娜本身是個護士,看到集中營悽慘的情況而奮不顧身救出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孩童,是為眾人福祉著想的聖賢!在遭受地獄般言行拷打後,又遭到死刑的威脅,還好,悲天憫人的伊蕾娜有同胞支持,順利逃過死劫。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當我們要幫助任何人、任何小事也好,都要想想伊蕾娜是如何拯救二千五百個孩童,就如他父親說:『要永遠幫助一個掉到了水裡的人,不管他信什麼教,不管他是哪國人』。」
溫卉蓁:「伊蕾娜,她的無私奉獻甚為世人欽佩。她對猶太兒童的幫助,雖不是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同身受,但她做那些好事的決心與勇氣,相信能讓世人感動。每個父母都會害怕自己和孩子分離,害怕生死帶來的挑戰,但伊蕾娜說服了他們。她伸出援手的出發點並非讓所有人記得她,而是單純的為付出而付出。在這世界上,相信有很多和她一樣的人,他們不等著被發掘,而是不停做好事。」
林澤洵:「伊蕾娜 女士的作為是仁愛、良善與勇氣的表現。她願意為2500名兒童受嚴刑拷打,就算賠上性命也願意承擔一切;就算不會得到任何回報,也願意為這些孩子拚命。她成功地保護了2500名孩童。若不是她那樣的勇氣,那些孩子很可能沒有今天。而她仍謙虛的說自己不是英雄,並自責沒有做更多。在伊蕾娜 女士的故事裡,我學到:若是人真得需要幫助,不管他是我的朋友還是仇敵,又或者是素不相識的人,我都應該幫助他。」
陳宇亮:「伊蕾娜是一個願意幫助別人且不求回報的天使,她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自己,更不是要讓大家記得她,只是單純的想要幫助那些猶太孩子,給他們一個繼續留在這世上的機會。即使被拷打也堅持不透露任何一位孩童或者幫助他的人的姓名,因為她不想那些人受傷害。伊蕾娜這種默默作好事、不求回報且永遠嫌自己做得不夠多的精神,知道的人,怎會不感動?受惠的人,怎不銘記在心?」
龔思維:「伊蕾娜有顆聖母的心,是個極善良的人。她救濟那群猶太兒童,全憑他父親給他的教誨:『不管掉到水裡的人信什麼教、是哪國人,都要救──這是你每天應想的事。』她讓人感動,我也被感動了。她的大愛,令人敬佩!她是個無私的人,若是我處在她那樣的環境下,可能會想:自己保命要緊,願上帝保佑集中營裡的人……。她不一樣,她做了我不會想去做的事,我感到汗顏,我該有她的精神!」
我一直相信:課堂上除了知識的傳授,也要進行情操的培養。知識很重要,但徒有知識卻沒有美麗的情操,人生一定會有許多遺憾。知識是一種力量,倘若沒有美麗的情操作後盾,很可能是一種害人的力量。我相信各位一定不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是空有知識卻顯得冷漠或自私的,更不希望他們利用知識去做害人害己的事。所以我常在課堂上利用今天演講的方式進行品格的陶冶。再舉個例來說:當我播放了<幸運餐桌>後,當下問了學生以下幾個問題,當然各位老師您也可視班級學生的程度或需要,看是要在影片播放前提出問題還是播放後,又或者前後各提一次:
1.
一張「幸運餐桌」總共改變了哪幾個人的命運?
2.
這些人的命運有了什麼轉變?
3.
是餐桌改變了人?還是人改變了人?怎麼解釋?
4.
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給你什麼感覺?
前三題我是讓學生口頭回答,第四題則讓他們當場以150至300字寫下
以下幾位學生的想法頗令我欣賞:
蔡欣容:一個人如果具有影響力,他勢必有點本事,或是──有一顆會事事為他人著想的心。因為他的善解人意,所作所為一定會推己及人,眾人自然願意傾聽他的想法,甚至熱心的幫忙實現。在今天以前,我一直認為要有影響力就得具備些過人的本事或才華,再加上卓越的領導能力。原來,一顆真誠、想服務或幫助他人的心,就是成為這種人的兌換券!我要使用這張兌換券,努力服務大家!
陳涵容:歷史上許多有影響力的人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若能知古鑑今,肯定一個人也可帶動四周的人,使環境變得更好。我覺得這種人是世界改變的重要因素,人們會因他們的影響力而跟隨他們;只要用在正途,想必會給周遭帶來新的轉變。許多成功者,都有一股對他人的影響力,正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創造奇蹟。
袁苙芸:如果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站在我面前,當下大概只有一個想法:好厲害!畢竟影響一個人是很困難的事;一群人,更不用說了。首先要具備好的人品與信用,而這樣的人說的字字句句都要很謹慎,因為會有許多追隨者,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壓力。倘若有一天,我成了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大概會先充實新的知識吧!
謝佩璇:「做一個有影響力的人!」聽起來並不容易,但實際每個人都有他各自的影響力,差別只在於程度和影響的層面。也許自己的力量很微薄,能幫助的人不多,但人人都有其各自的長處。我們所能做的,即是盡自己所能,發揮個人的影響力。在改善他人命運的時候,我們內心所得到的愉悅並不亞於受施者,所以才有「施比受更有福」的說法。而我認為:能夠做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幫助他人脫離苦海,或使他更接近成功,都是功德一件。有影響力的人,本身也是有福氣的人,因為有能力做到他人做不到的事。
江崇帆: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它可以打造一個人、一群人的命運,甚至說重新打造他們。有影響力的人,他的話語使人相信、使人充滿力量,因為他的成功,言談舉止自然容易被人仿效。有影響力的人讓我覺得有依靠,每當我迷失方向,他似乎可以在背後指點我,給我一個新的方向、新的希望,就像是心靈的導師一般。未來我也希望成為有影響力的人,希望我的努力可以讓世界灰暗的角落有了光明。
蕭佩宛:一個有影響力的人,有機會用自己的一句言語、一個行動,去改變其他人的現況。小小的舉動或許微不足道,但在他人眼中或許能使自己更多動力,轉而將這分暖暖的行為繼續幫助其他人。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能將自己的好運與祝福分享給其他人,更能為他們帶來希望與快樂。
也許有人懷疑:怎麼有時間進行這樣的課程?合理的懷疑!其實是我改變了國文教法,所以才有這些時間。
不知從哪一年開始,我不再要求學生背誦翻譯,不在課堂抄寫翻譯,也不要求學生背誦國學知識中零碎的部分,因此我和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閱讀與思辨能力訓練。請別誤會我不教文言文,是我用自己的方法教學生如何讀懂文言文。
我不認為那些一輩子幾乎用不到的知識會是所謂的「學力」,我們的課程應該改革:從國小至大學都要改革──一旦課本中有這些知識,老師就得教,不教,心不安;一旦教了,就得考,不考,等於白教;要考,就得背誦,一花時間背誦,就沒太多時間做我這方面的陶冶,更無法盡情閱讀。其實有效的閱讀,能培養能力也能增進學力。
改革需要勇氣,也需要信心,但許多人缺乏勇氣,也缺乏信心,所以始終無法進步。我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我的作法不見得被任何人接受,尤其可能有部分國文老師無法認同,因為他們跟過去的我一樣:認為國文老師教給我們什麼,所以國文就是要教那些──一輩子用不到的知識。有可能跟過去的我一樣:認為不教那些,就對不起歷代文學家。
倘若我們的課程可以先改革,那麼我今天接下來從各位身上得到的智慧就更有可能實現了。但是無論未來的課程設計如何,今天我們還是要設法朝十二年國教的理想努力,我確實在做,也確實從學生身上見到成效;今日在此分享的也是我的作法與成果。
底下是我們原本設計要與現場老師一起討論的問題,事前擔心老師們較含蓄又或時間可能不足,於是自己先分享了平日的作法,再鼓勵老師們會後來函與我分享,凡同意刊登見解者,我會放在網路上供更多人參考:
【問題與討論】
一、如何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
1.提供孩子參與活動的機會
2.把握可以肯定孩子的機會(說明班網上各類活動照片的意義)
二、有了能力再賦予使命
1.如何跟孩子解釋「使命」?
依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解釋:「出使的人所領受的任務。」「應負的責任。」
我的解釋還包括:「一種對自己的期許,而這種期許並非只為自己好,還關係
到一群人的命運;也就是說讓『我』以外的人,可以因自己某方面的努力而
改善想法或改善生活。」
2.人生為什麼需具備一些使命?
學生呂淇說:「人生有了使命,就讓我們有了努力的方向;完成使命的渴望,
也迫使我們磨練心志,而不會把圖中的一些小插曲當成藉口,不願意面對自
己害怕受傷的恐懼,然後放棄理想,反倒是細細品味這些小插曲,抽絲剝繭,
找出它們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所以在完成使命的過程中,我們都在充實自
己,累積的成果也造就了各式各樣的人生。」
三、善用青少年容易崇拜偶像的心理──偶像教育
1.可以詢問孩子:你有偶像嗎?為什麼崇拜他們?
2.可以再詢問孩子:如果你是他,會不會希望人們永遠喜歡你?
如果希望,自己會做些什麼事?
學生蕭佩宛說:「如果我是他,我會希望大家繼續喜歡我,讓我成為對大家
有影響力的人,深受他人肯定。我會讓大家肯定我的地方發揚光大,並利用
這些優點去幫助需要的人,讓社會及環境更加美好。」
四、鼓勵孩子期許自己成為典範人物(須分析偶像與典範人物不同)
1.偶像人物與榜樣人物有什麼不同?
學生謝佩璇說:「每個班級應該都存在著偶像人物和榜樣人物。有時兩者是
同一人,有時兩者差異頗大。有人會問:他們何處不同?其實偶像和榜樣是
有個共同點:同樣受矚目。但偶像儘管是人群的焦點,卻不一定值得人們仿
效。相反的,榜樣也許不如偶像那般出風頭,但他所做的事往往為眾人學習
的標的,所以稱他為榜樣。」
2.成為榜樣人物會有壓力嗎?如何調適並繼續努力呢?
我是這麼跟孩子們說:「榜樣人物也不是聖人,聖人也不是完美的人,所以
仍然可以犯錯,只是他們往往在犯錯之後很快反省自己,重新調整步伐再出
發。更何況他們會記取教訓並善用智慧──讓每一次的挫敗經驗成為對往後
學習的幫助。」
3.如果孩子懷疑自己也可成為典範人物,怎麼辦?
所以平日要提供孩子參與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從活動中發現自己可以把一件
事做好。即使做的這件是僅是一件小事,老師還是要善用自己讚美的語言力
量,激起孩子想繼續做好其他事的意願,並立即肯定他也可堪稱該方面的典
範人物。
五、.應該設計什麼樣的課程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
學生陳宜姍說:「採互動式教學,即有問有答的方式,並不只是單方面聽講。
再以遊戲與故事為輔,課程為主的方式,讓孩子們的印象加深,或者將文字
圖像化,因白紙黑字的課本讓人乏味。老師的講課風格也是該注重的,活潑
生動的上課方式,孩子自然更有興趣了!」
【結語】
每位孩子的心都像是一塊璞玉,需要我們的耐心、愛心與智慧去雕琢。如果我們堅信任何一位孩子都有他隱藏的美德,更會有心用方法協助他挖掘出這些美德。當我們看到孩子的美德,肯定他會是有正面影響力的人,那麼孩子想學習的欲望一定會比先前要來得強。當然這過程不是一蹴可幾,否則世界各國都不會有教育問題了。但是也因為不是一蹴可幾,才更顯出教育成功的可喜與可貴。用心教育孩子的過程很辛苦,一個人做時,最辛苦;但是大家一起來,那苦,似乎被分散出去了,自己所承擔的苦就少得多了。當苦盡甘來時,一切都已值得。或許苦盡了,仍嚐不到甘美滋味,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我總認為:該做,是本分;多做,就當福分。反正,做,就對了。最後,讓我們在<擦拭自己心上的灰塵>中結束今天的研習……。
【播放<擦拭自己心上的灰塵>】
【後記】
在苗栗火車站等候十六點三十七分的火車,腦海裡不斷出現方才老師們眼角泛著淚水的模樣(第三個感動)──那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沒想到自己的演講可以令他們有那樣的反應……。赫然聽見不遠處傳來清澈又深富情感的歌聲,不知不覺往那歌聲尋覓去……。撥弄著吉他的一個女人,身邊兩個五、六歲大的孩子,後來又走近一位瘦小的女人跟著唱和,她懷裡抱著一個嬰孩。苗栗今天受東北季風影響,不像臺中暖和;我覺得冷,但她們的歌聲讓我心頭有了暖意……。
歌聲停止後,她們主動跟我談起「人子協會」──這是一群不受薪的全時間義工,主要想透過自己的力量協助需要陪伴的小孩與成人,還包含對吸毒者、其他罪犯的開導。
在我捐獻微薄的一點錢之後,來自三義的這兩位美麗女人讓我抽一枝籤──42號,為我獻唱一首歌的時候,我不斷說著:「好好聽!好好聽!」抱著嬰孩的女人說:「那是因為你心裡有一種共鳴。」是呀!我們同樣關心教育,只是在不同的崗位。
買下這個協會製作的專輯後,又加入一個女人──三個女人的歌聲令我差點忘了火車即將進站。彼此揮手道別,發現此行令我感動的不僅是僑育國小的老師,還有這些不知名的社會工作者……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