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

十二年國教的力量--品德教育/畢仙蓉老師

歷史資料《我抓得住--班級經營》
舊平臺已無法呈現紀錄
今移至此平台
HTTP://BCRTW73.BLOGSPOT.TW/
並更名《我抓得住》

十二年國教的力量--品德教育
他贏在品德教育
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4/17 星期三 1330~1630
演講地點:臺中市永寧國小
 
蔣校長東霖先生與講師畢仙蓉還有研習中同意曝光的老師合影留念
                        感謝未入鏡卻替這次研習辛苦籌劃的老師兼攝影師--康偉亮主任







日式建築今是退休老師的住處,灰色屋瓦加上一大片的草皮,特有一種風味。


永寧國小班級數雖然不多,但校地不小,該有的設施也都有。這裡的孩子很幸福,
都可以得到老師周全的照顧。





附設幼稚園的塗鴉牆很可愛喔

原本以下內容是以圖片呈現
感謝Desert-rose 當初授權圖片
但是106/2/15某攝影師來函說該社團
授權與我的圖片中
有一張是他的作品
不得使用
為了避免其他圖片也有此情況出現
慎重起見
106/2/15改以文字呈現



                                           袁苙芸:所謂活動就是雙向的互動
                                                          如果讓主辦者與來賓有相同程度的往來
                                                          我覺得就是一次成功的活動!
                                                          除了開頭之外,最好能讓孩子
                                                          主導整個進度,發表、提問
                                                          或是反過來擔任主持人
                                                          然後主講人默默退出
                                                          在一旁
                                                          擔任參觀者的角色
                                                          有了對話
                                                          少了沉悶、緊張、
                                                          呆板、無聊的氛圍
                                                          想必能增加孩子的參與感
                                              蔡欣容:知識與品德密不可分,兩者缺一不可,  
                                              一方「缺席」,另一方就不能完整發揮作用。
                                              若空有淵博的學識而缺乏品德,則可能
                                              敝帚自珍,且對需要的幫助的人領眼旁觀,
                                              甚至落井下石或運用自己所學欺侮對方,
                                              火上澆油;反之,具高尚品德且胸無點墨者,
                                              雖有心助人,卻不知怎麼樣才能有效雪中送炭。
                                              心有餘而力不足,更可能因沒有妥善處理事務
                                              而事態惡化。那麼如何讓孩子同時學習知識和品德?
                                              方法不勝枚舉,以下僅提供一些例子作為參考:
                                              一、透過閱讀與分享的小型讀書會,讓學子有機會
                                                      將書中知識融會貫通並發表心得,
                                                      不僅能訓練口條,也能學習做個有公民素養的好聽眾。
                                                      聆聽他人想法時,更能從中領略不少珍貴的待人處世道理,
              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二、鼓勵孩子參加各式競賽,增加自信心與參賽經驗。
              若是個人競賽,則能提升相關能力,進而在不同領域
                                                        有更深入了解極出色的表現。在輸、贏的心境轉換中
                                               能得心應手。勝不驕、敗不餒,也培養東山再起的勇氣。
                                              而團隊競賽不但能學習到團隊默契的重要,還有助孩童對
                                  「天生我材必有用」有更深入的認知;了解每一個人
                                              各有所長,沒有人是累贅,端看眾人是否將其安置在正確的
                                                     職位上。


王伊汝:閱讀,應該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好習慣。因為透過閱讀,我們能讓自己更有內涵,並且可以不用補習作文就寫出一篇像樣的文章,更可以不用花大錢坐飛機,就能體會到每個國家的風景有多美麗。但要如何快樂閱讀,同時又能增進品德與知識呢?首先,快樂閱讀十分重要,若非出於自願,那就不會快樂,更別說要增進知識了。所以閱讀要從小培養。例如:唸繪本,讓孩子有閱讀的習慣,長大後自然會覺得閱讀是快樂的。再來就是增進品德與知識。小時候總是比較喜歡看「有情節」的書。雖然沒有太多的內涵,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找一些把人生大道理也一起寫進去的寓言故事,或者有可愛插圖的百科全書,讓孩子發自內心想閱讀那些書。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可以慢慢加深書本內涵的深度,例如: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小婦人》,這些書都能增進品德與知識。以上就是我母親帶領我們家小孩閱讀的方法。她的好方法成就了我愛閱讀的習慣,並且讓我覺得閱讀讓人生變得更美好!


蕭珮宛:在孩子做得好時,適時給予在美與鼓勵,可使孩子肯定自我並建立自信心。但過度表揚,會使孩子產生「我非常完美」的念頭,進而驕矜自滿。肯定孩子而非阿諛他們,對於孩子必須有鼓勵,也有建議,使孩子知道「我很好,但還不是最好。」



呂淇:「鼓勵」是最好的方法。小孩不喜歡參加活動,大部分都是因為沒興趣。所以我們要像個業務員介紹產品一樣,跟他們說這活動有那些優點,對他們有什麼幫助。而且我們要當個不煩人、不誇大其詞的業務員。但如果這時有人鼓勵他、支持他,提醒他這些都只是多餘的想法,就會讓小孩安心,更相信自己確實是有能力參加這活動的。


 
呂琪:人是群居的動物,無論做什麼事,都難免需要與他人合作。所以參加活動最重要的不是那活動的內容,而是與人互動的過程。從活動中,不僅能增加需要的知識,同時也能了解彼此的想法,還能培養與人之間的默契,更能學得:如何尊重他人、看重自己。

前言
     以往許多家長聽到孩子說要參加活動,就開始緊張:「又要參加活動!那些活動能為你的考試加分嗎?」「一天到晚參加活動,書都不用讀了!」確實,在「考試第一」的年代,有多少在意孩子升學的家長不會說出這樣的話?如果說實施十二年國教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考試成績,那麼我們就要設法且強制在教材上改革,把孩子教得靈活,修改一些這輩子只有在同科系所才會讀到,而其他時候根本用不到的知識〈如:部分國學知識〉,讓孩子把那背誦的時間拿來活動(背誦寫作、談吐、生活上有機會用到的即可),從活動中學習與人應對進退,從活動中學習更多知識,豈不更好?

演講內容

問題與回答的部分,感謝永寧國小〈含不便透露姓名〉的老師願意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智慧。另有惠文高中之國中部的學生,他們的回答皆在投影片中

一、 國教一~六年品德自然深根

1. 從活動中培養品德

以球類比賽為例【播放<配合球類比賽辦法進行教導與輔導工作 >】

1 一場活動該如何設計才能讓大部分的孩子喜歡參加?

永寧國小老師:活動設計時,可以親、師、生有互動。考慮孩子的背景與大多數人的經驗。融入較新的、較近的時事或活動。

紀怡雯老師:活動本身要有教育性、遊戲性、趣味性等。是否對教學目標清楚明瞭。對於教學的內容與策略是否明瞭且富有豐富知識。透過溝通了解學生所期盼的是什麼、為什麼。提供學生回饋系統,監視學生是否了解。接受學生的成果表現。
永寧國小老師:能讓大部分的孩子參與、互動或對話。
動態、表演呈現會比靜態有吸引力。競賽類活動。讓孩子設計活動。 
永寧國小老師:讓孩子提案活動的方式,教師可針對提案稍作大綱式的設計規劃後,最後仍交由孩子選擇喜愛的選項再作活動進行。      
2 什麼樣的活動才能讓孩子從中學習知識並培養品德?

永寧國小老師:從教學活動中,讓學生互動,並從中互相了解、互相練習、互相磨合;練習尊重他人、關心別人、體諒別人──這便是培養品德的基礎。
永寧國小老師:從生活中的經驗連結。尤其可做兩難式的情境問題,讓孩子進行價值的抉擇與分享〈例如:柯柏格的兩難情境方式〉
  3〉為什麼要參加活動?

   蔡玉華老師:只有做中學,才能將知識內化在心中,藉由各種活動使
   參與的孩子有得到經驗的機會。

   永寧國小老師:藉由參加的活動,在實際情境中,培養與人相處、尊
   重他人的素養,並學習做事的實務經驗與方法。

   永寧國小老師:藉此增機與他人互動的機會。體驗縮小版的社會環
   境。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所長,建立自信心。

4 孩子不喜歡參加活動,怎麼辦?

   永寧國小老師:藉由參與活動,可以學到同儕間的互動與磨合。參與
   活動更可拓展自己的視野,讓生命的寬度和廣度更為拓展。
    永寧國小老師:部分參與。在旁觀察,在活動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拋活
    動給學生執行。

2. 從閱讀中尋找學習方向
【播放<2500名猶太兒童的媽媽>+讀後感】
【播放<李安的故事>+讀後感】
【播放<命運共同體>+讀後感】
【播放校園廣播節目<我抓得住第十一集>+讀後感】
【播放校園廣播節目<我抓得住第十二集>+讀後感】
問題:如何使孩子既能快樂閱讀又能從中增進品德與知識?

      永寧國小老師:選擇孩子有興趣的內容來引導。閱讀後,另外設計活動
                              讓學生體驗、加深印象。

 永寧國小老師:利用繪本或影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好奇、進而討
 論。從最近叫夯的議題著手,給予中立的資訊,讓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 國教七~九年品德自然表現
1. 不是為了「服務學習」的時數
2. 不是為了「社團」計分
3. 不是為了「日常生活表現」的計分
4. 不是為了「幹部服務」計分
三、 國教七~九年扎實學習、影響同儕
1. 有過去基礎,所以上述四項學習不馬虎
2. 容易成為十二年國教下的典範學生
3. 品德典範人物在知識學習上也易做好精神榜樣

四、 國教十~十二年充分自信並領導同儕

1. 自信增進學習力
【播放<看見孩子的能力   畢生絕學9902>手動版】

問題:自信容易伴隨自滿。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卻不讓他們自得意滿?

永寧國小老師:讓他有成功的經驗。瞭解他人的成就和辛苦過程。短暫而有意義的受挫經驗。

2. 自信提升自我期許
【播放<孩子!你就是寶藏>】

結語

   「培養能力」與「厚植學力」是十二年國教的理想,要讓理想實現,一定要拿出力量。這力量不能僅是部分學校或部分老師的影響力,不客氣的說,應該須是一種強制力。否則有些學校使用的教材仍無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或者出題方向仍把學生帶往部分沒有意義的背誦方向去,讓家長無法放心鼓勵孩子參加活動,孩子就失去許多可以增進品德的機會,那麼「十二年國教」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一個民主時代,哪能強制老師怎麼出題?」那麼各校就必須有個審題機制──對於不恰當的題目,屬於教師主觀意識或者會侷限孩子思考的題目,有權要求出題者修正。
    過去家長與孩子對分數計較是因為他們關心前途與錢途──這沒什麼不對。如果教材侷限了孩子的思考,除非特厲害的老師或特勇敢的老師,才會帶著孩子走出思想的囹圄。否則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惶恐的老師擔心課本敎不完,哪能放心敎給孩子其他?
    知識很重要,給學生活用知識的能力更重要。「兩腳書櫥」,學生幾乎都知道這成語是指:死讀書,不會活用知識。但我覺得一直以來,許多教材就是敎給學生無法活用的知識,這叫他們如何活用呢?許多天才就埋沒在我們的教材裡,不是嗎?
    十二年國教特色招生將考PISA題型?很好!但是國文課本上諸如以下的內容先消失,只要存在,老師習慣性會敎,一敎便沒完沒了,甚至習慣性給它考上幾題,那麼學生便把這些當成學習重點--沒背熟,分數就飛了。例如:
1.民國後,由於(   )的提倡,白話文逐漸趨於興盛。(答:胡適)2.第一部有創造性、有系統性的史書是(    )寫的(   )一書。(答:司馬遷   史記)3.能抒發性靈的晚明小品文是為了反對(    )而生。(答:八股文)
    我們可以講述胡適先生的故事,讓學生知道今日能使用白話文,要感謝他,我們更可以讓莘莘學子從他的故事中找到可效法的地方;我們可以說司馬遷忍辱負重的精神以及他在史學與文學上的貢獻......,以文學人物的精神和作法設計問題啟發學生,總比叫學生背一些生活上根本用不著的知識有用。考PISA題型?很好!教材也要同時改革!不妨編入名人經典故事,藉此認識他們的貢獻。但是教材不改革,老師肯定會拿教材中的內容來考學生,因為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說:「我考的是課本中有的呀!」我說教材改革是必要,並無說教法不須改變,也無說出題方向不須改變。總之,要改變試題出法,必須先讓老師沒有理由出那些只有在國文系所才會讀到的題目。在一堂課有限的時間裡,我不一定會問學生怎麼編一本史書,因為很少有學生對編史書有興趣,但我會問:為什麼在《史記》這本書裡要有本紀、世家、列傳、書、表--這五個部分?或者說這五個部分對後人有什麼影響?又或者問:這五個部分的哪個單元,對你個人思想有啟發作用?
    品德教育的推行,不能僅憑教條式的規範;規範要有,活動更要有。讓孩子從活動中愉快的學到該有的品德與能力,但教材與出題方向必須先強制改革。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