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我在班級中的品格教育/畢仙蓉老師

歷史資料《我抓得住--班級經營》
舊平臺已無法呈現紀錄
今移至此平台
HTTP://BCRTW73.BLOGSPOT.TW/
並更名《我抓得住》

我在班級中的品格教育
講師:臺中市立惠文高中 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2013/5/ 1 星期三
演講地點:南投國姓國小
演講內容
講師畢仙蓉老師與研習老師合影

前言

   曾經我花頗多時間了解每個學生的一舉一動,那時我教導學生的方式與現在不同,但捫心自問:對學生的耐心與愛心,未曾減少,只是方法改變了。過去我以為要教出一個守法、守分的孩子,就是要糾正他每一項在我眼裡〈甚至耳裡〉覺得不對的行為,所以即使我請假,回校的的第一件事就是詢問幾個學生:老師不在的時候,有沒有哪位同學不守規矩──過去因此培養出好幾個很適合當私家偵探或調查員的學生,也就是說我培養了許多學生眼中的「抓耙子」。相信當時一定有些學生崇拜我,覺得我有千里眼或順風耳──即使不在教室,也能知道教室發生的事;但一定也有學生討厭我,特別是被揪出問題的學生。至於我的眼線,他們是喜歡我還是討厭我?你們說呢?無論答案是什麼,除了謝謝他們,也想跟他們說:「對不起!委屈你們了。」因為當「抓耙子」的關係,讓他們也曾因此為自己與同儕間的情誼傷腦筋。做好品格教育,不應是把心力花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上,應該是花在「如何讓孩子打從心底想做個令大家喜愛與尊敬的人」──這是我在教育工作上的省悟。後來孩子做錯了什麼,我還是會對他曉以大義,但我相信孩子在聽訓誨的同時是真得明白我愛他,不是故意刁難他或對他有偏見,因為從我為他的優良表現留下的種種紀錄裡〈請見老師的幾個教學網誌〉,他很快就明白。品格教育的進行,除了訂定規矩之外,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如何做,才能讓學生「內化」?今日就分享我自己這幾年在班級中一再進行的作法。我說「一再進行」是因為我相信凡事「熟,才能生巧」。雖然過去也有相同或相似的作法,但都沒有這幾年進行的頻率多而有成效。


一、  實行有效率、有影響力的閱讀

   範例1<三袋米的故事>ppt.
   範例2<命運共同體>ppt.
   範例3<真朋友>我抓得住第十二集ppt.
   更多內容請見《我如何經營班級閱讀》高雄鳳西國中演講http://ppt.cc/9sKY〈舊平台〉
    http://ppt.cc/RiQZ〈新平台〉
二、  鼓勵孩子參加團體活動
   作法範例:<配合球類比賽進行教導與輔導>ppt.
   補充1<為什麼要參加活動>
   呂琪:人是群居的動物,無論做什麼事,都難免需要與他人合作。所以參加活動最重要的不是那活動的內容,而是與人互動的過程。從活動中,不僅能增加需要的知識,同時也能了解彼此的想法,還能培養與人之間的默契,更能學得:如何尊重他人、看重自己。
   補充2<孩子不喜歡參加活動怎麼辦?>
   呂淇:我覺得「鼓勵」是最好的方法。小孩不喜歡參加活動大部分都是因為沒興趣。所以我們要像個業務員介紹產品一樣,跟他們說這活動有哪些優點,對他們有甚麼幫助。而且我們要當個不煩人、不誇大其詞的業務員,不然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我們愛碎碎念、強迫他人、講話不誠懇的形象。另外一個可能會讓小孩不想參加活動的原因,是怕自己做不到最好,在很多顆人頭前出糗,但如果這時有人鼓勵他、支持他,提醒他這些都只是多餘的想法,就會讓小孩安心,更相信自己確實是有能力參加這活動的。
   補充3<什麼樣的活動才能讓孩子從中學習知識並培養品德>
  蔡欣容:知識與品德密不可分,兩者缺一不可,一方「缺席」,另一方就不能完整發揮作用。若空有淵博的學識而缺乏品德,則可能只顧敝帚自珍,對需要幫助的人冷眼旁觀,甚至落井下石或運用自己所學欺侮對方,火上澆油;反之,具高尚品德但胸無點墨者,雖有心助人,卻不知怎麼樣才能有效雪中送炭,心有餘而力不足,更可能因沒有妥善處理事務而造成事態惡化。那麼,如何讓孩子同時學習知識和培養品德?方法不勝枚舉,以下僅提供一些例子作為參考:一、透過閱讀與分享的小型讀書會,讓學子有機會將書中知識融會貫通並發表心得,不僅能訓練口條,也能學習做個有公民素養的好聽眾。聆聽他人想法時,更能從中領略不少珍貴的待人處世道理,培養適當的人生觀。二、鼓勵孩子參加各式競賽,增加自身信心與參賽經驗。若是個人競賽,則能提升相關能力,進而在不同領域中有更深入的了解及出色的表現。在輸、贏的心境轉換中甚至能得心應手,勝不驕敗不餒,也培養東山再起的勇氣和精神。 而團隊競賽不但能學習到團隊默契的重要性,也有助於孩童對「天生我材必有用有更深刻的認知,了解每一個人都各有所長,沒有人是累贅,端看眾人是否將其安置在正確的職位上。三、引導孩童親近大自然,如:在山林中隔宿露營、參觀國家公園……等,藉此機會豐富孩子對於寶島台灣的了解以及野外求生的常識,帶領他們體會3C產品外的瑰麗世界。此外,古往今來,許多詩人在觀察大自然時,從中體悟不少道理。比方說代三大詩人之一的香山居士——白居易的作品《慈烏夜啼》,由慈烏想盡孝道卻無法如願的沉痛,暗示世人要及時行孝,以免發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窘境。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曾在作品《愛蓮說》中提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道出君子不與小人同流合污、剛正不阿且不攀權附貴的高潔品行。大自然是本無字天書,這句話不無道理!「知識」可以說是「武功」,而「品德」則是「心法」,倘若沒有熟讀心法而練功,就會走火入魔;只讀心法卻不練功,到頭來還是只能做個文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
   更多內容請見《十二年國教的力量--品德教育》永寧國小演講
http://ppt.cc/DWab〈舊平台〉       http://ppt.cc/3vYU〈新平台〉

三、  提供孩子服務學習的機會〈介紹沈芯菱的故事〉

   服務是肯定自己的機會
   蔡欣容說:       
   現今經濟狀況不佳,許多人都苦苦尋找工作機會。其實「服務」也是一種工作啊!或許沒有實質上的金錢賺,但卻是替自己打廣告的良好契機!有能力,才有資格為人服務。服務期間,他人可以從我們種種亮眼的表現來認識我們的特長,藉此進行免費行銷。「能力」是老闆及企業家選用人員的主要依據。借助這名為「服務」的舞臺,我們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的能力!此外,從各種服務中,我們能更加充實自己,經驗與能力都會有異常神速的發展。「服務」甚至是在這世界留下自己足印的好方法,是自己為這大千世界的貢獻留下難以抹滅的證明最佳的機會!某日回首,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是這麼得有能力,世界上處處是自己的履歷!

   服務是拓展視野的機會
   袁苙芸說: 
   能服務代表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有專長固然很好,但僅在專長上發展,卻沒有跨一部為眾人服務,總覺得可惜。因為自己的專長只是成就自己,如果能拿出力量成就他人就更令人尊敬了。此外,僅在一個小原地服務,仍嫌不夠,在不同的環境裡活動,才是最容易學習的。因為見識更廣也可以學得更多。我至今依然十分後悔曾經放棄到奈及利亞參訪,那時放棄的原因只是因為擔心傳染病。如果可以,我希望能擔任無國界志工,在服務別人的同時,拓展自己的視野。

   服務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
   王伊汝說:
   服務他人是一件美好的事。因為能夠服務他人,表示我們有能力幫助別人,也能夠從中獲得經驗,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人生的道路上是充滿坑洞的,有著許多的問題在等待我們去解決,其中「服務」就是一個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好機會。服務他人時,看到別人因為問題而困擾,自己也會感同身受,覺得:「這個問題真是煩人!」所以就會想要快點把問題解決,好讓大家快活些。這樣就擁有了解決問題的動力,有了動力後就能加快解決的速度,也能獲得如何解決問題的經驗。服務的人越來越多,也代表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樣化,獲得的經驗也會越來越多喔!所以說「服務」是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

   服務是培養挫折容忍力的機會
   呂淇說:
   服務的某種定義就是「協助他人達到目標」,但在幫助他抵達目的的過程中,也許因為每個人對這件待完成事項的態度不同,反映出的情緒也隨之不同。雖然有些來自他人的負面情緒會讓我們覺得莫名奇妙,但這些反應卻也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每個不同經歷造就出的各種性格。或許我們在接收到別人的不愉快後會受氣,但收起怒氣,露出微笑,每次的經驗都讓我們更能夠容忍他人不悅的心情所帶來的挫折感。


四、  提供孩子發表的舞臺

   範例1.《我抓得住班級經營》
   範例2.《畢老師的寫作裁縫室》
   範例3.《畢生絕學9902於<建立同儕中的典範人物>.再介紹

五、  建立同儕中的典範人物〈畢生絕學9902

   範例1.苗栗品德教育第一場-讓孩子看見自己的美德ppt.
http://ppt.cc/93cg〈舊平台〉    http://ppt.cc/SPuf〈新平台〉



   範例2.看見孩子的能力──苗栗品德教育第二場(給他願力、能力
   與影響力)ppt.
http://ppt.cc/wUiy〈舊平台〉   http://ppt.cc/Uv0c〈新平台〉


結語


   不知各位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孩子被老師責備後,會在老師背後瞪眼或咒罵?為什麼這類孩子對老師的敵意可以持續很久,對父母卻不會?或許這類的孩子從小所受的品格教育相較於其他懂得自我反省的孩子少了許多,又或者他們天生反骨。倘若我們能做到讓孩子覺得老師對他就像父母一樣愛他,那麼即使數落他,他對我們的敵意很快就會消失,甚至根本就沒有敵意存在。老師的付出,倘若得不到回饋,多半是因為學生不認為老師愛他,而認為老師對他有偏見;家長不認為老師喜歡他的孩子,而是故意找他孩子麻煩。我在教學網誌上為學生留下的美好紀錄,學生看到了,家長也看到了。他們相信我即使要求、數落,都是因為愛,而不是成見。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