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正向管教的藝術2017新版/畢仙蓉老師


★這是一場結合品格教育、閱讀素養、寫作與美感教育的分享。
不同場次,演講內容視環境需要而修改。

畢仙蓉老師在臺中市賴厝國小分享
畢仙蓉老師在母校國立中興大學師培中心分享

畢仙蓉老師在臺中市立惠文國小分享(左手邊為曾金美校長)




畢仙蓉老師在臺中市立東平國小分享(左為學務主任/右為輔導主任)


右為蔡校長振傑/左為趙主任庭孝


畢仙蓉老師與任教於大甲國中時的美術班學生(今為東平國小教師)
畢仙蓉老師在雲林縣正心高中分享(右為教務主任/左為學務主任)


畢仙蓉老師在台中市西屯區永安國小分享
與永安國小陳靜姿校長合影
         今日提供的管教方式,需要從孩子平日未發生不良行為時,就習慣去做。一旦發生不良行為,孩子才有省思能力,也才願意聆聽父母與師長的管教。因為性格養成,反思能力也養成。如果孩子沒有這方面的性格與反思力,當不良行為發生時,管教,將更辛苦。這時很可能遇到以下情況:
一、管教孩子時,他只會嫌你囉嗦,嚴重一點還會與他一丘之貉的朋友合力抱怨師長,甚至做出傷害師長的事(而這傷害不一定全是孩子造成,往往伴隨他家長的「力量」。家長聽信孩子片面之詞又因長期寵信孩子,自然對師長充滿敵意)
二、找其他師長訴苦。遇到第二種情況又可能發生哪些事呢?一種是訴苦後不但沒改進,還對管教他的師長更不滿:師長以同理心聽孩子訴苦,但這同理心之後卻少了管教的藝術,促使師長不知不覺讓孩子以為這位聆聽他訴苦的師長是站在他這邊,而使孩子對之前管教他的師長更加心生不滿。另一種是多了一個令孩子不滿的師長:師長也跟之前管教那孩子的師長一起管教這孩子,這孩子又多了一個他不喜歡的師長,此時,也別妄想孩子會改變不良行為。還有一種是親師生的造化:聽孩子訴苦的師長會先以同理心體諒孩子的立場,之後即管教孩子。至於孩子能聽進多少忠言,這關係他的性格與教養,但這又不是掌控在師長手裡(這聽起來似乎非常絕望)。總而言之,正向管教的藝術還是在孩子愈小時培養愈好。
        管教,如果是一門藝術,其中應該要有「審美」與「創造」的活動。雖然每個人的審美觀不盡相同,但都須透過個人心靈的感受。說到此,便會感覺它與哲學有關;我了解的哲學,通常是將心靈感受透過理性的詮釋使人信仰,而美學呢?給我的感覺可以是個人的獨特性,也可以是大眾的普遍性。
       幾年前,我在品格教育的演講中,曾自訂一個題目叫「正向管教的藝術」,那是因為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項寶貝的藝術品我也說過每個孩子應該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一項項藝術品到我們老師的手裡,是要倍增它的價值,還是要折損它的價值,端看我們怎麼做。倘若在管教的過程,加以藝術的課程,便足夠了嗎?非也!
        孩子也有心靈,也會有感覺——能感覺我們對他說話的口吻、對他的態度,以及提供給他的學習機會是否來自我們的真心,還是僅形式、僅應付而已?千萬別是後者!
        孩子如果是藝術,老師看他的眼光以及待他的方式,是不是也要以藝術家的角度來看呢?然孩子畢竟不是陳列在藝術館的藝術品,他是能活動的,必須參與群眾生活、社會活動的人。因此在以藝術的眼光看待他時,不能忽略授予他一些與人互動的智慧、技巧,也不能省去增加生活美感的學習機會。對生活有美的感覺,生命更有繼續與創造的動力。因此2017年我重談「正向管教的藝術」,除了繼續往年實行至今仍覺有效的作法,再加入美感教育的一部分。

★講綱
         一、    活動之教材由來
    我喜歡將美感教育與品格、閱讀等教育結合,因為「一種作法,三種效益」,省時、省力、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是的,透過我今日介紹的閱讀訓練方式,既可以有效訓練學生思考力與表述力,又可從中培養好品格,最重要的是,能使大多數屬於視覺、聽覺的學習者,因為被教材吸引,而更能發揮學習力。以下提供幾支短片與故事朗讀影片,請老師聆賞同時,也思考:希望學生從中學些什麼?該設計那些題目?如欲結合美感教育,題目設計方向,可以是:你看(聽)見什麼重點?哪些行為令你覺得美?是否有令你覺得不好的行為?請說明。
    提供教材給各位老師之前,先強調我對閱讀下的定義:不只限於印刷的書文,舉凡讀一則小品、一首小詩,欣賞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影片,看一個人、一個風景……都是閱讀。凡能打開視野、淨化心靈、增添想像力、讓精神得以馳騁、讓視覺得到享受……,都是閱讀的收穫。尤其與思辨能力同時進行的時候,那不僅是有意思還是有意義的閱讀。
教材分享與實作
三小時研習現場分享精選故事(含資料夾【音樂、圖片、短片與寫作】編號)
1.《姊妹》(編號100
2.《一位聾啞爸爸的愛》(編號98
3.《星巴克跳舞咖啡師》(編號95
4.《給十五歲的你》(編號103
5.<酣眠的氣味>——畢仙蓉老師朗讀方梓散文
6.<阿力的學習之旅>——畢仙蓉老師朗讀廖文毅童話故事
7.<開心果>——畢仙蓉老師朗讀廖文毅童話故事
8.《鮑思高動畫教室》(編號104
9.《同理心的力量》(編號101
10.《鮭魚洄游艱辛》(編號105
二小時研習現場分享精選故事(含資料夾【音樂、圖片、短片與寫作】編號)
1.     雁行理論(編號63可與《命運共同體》編號9對照)
2.     鮑思高動畫教室 教育篇 - 行為學校裡(編號104
3.    林義傑感人小短片(編號73
4.     友誼(編號78與編號87   
5.     感動得教人心疼(編號71可與《藍色的鳥》編號1對照)
6.    鮭魚洄游艱辛(編號105

7.    生命最後十分鐘(編號55/給中、高年級)
8.《同理心的力量》(編號101/老師須對國小學生解說與舉例
二、學習單設計原則
    學習單設計的目的,以「老師希望學生學到什麼」為主,尤其是教材的核心概念,往往是我題目設計的重心。此外,再視班級普遍程度,決定題目深淺,若由淺入深,兩題即可。過多,相對地,討論時間便減少,要不即是整學期進行這類活動的次數便會減少。若學生對此類活動感興趣,不妨多進行幾次。當然,欲使學生感興趣,又欲看見學習成效,教材選擇,不妨集思廣益,因此教師共同備課也頗需要。
三、    活動進行方式(需考慮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同等重要)
有了學習單,採何種方式進行才是有效學習?以下提供我經常做的兩種方式:
1.     先小組討論再抽問(如不採用書寫方式時):此種方式主要顧慮學習落後的孩子,讓他們接受同儕指導。此方法也可讓一般孩子發揮互助與關懷弱勢的精神。此外,教師可以強調這還是個「上臺前演練口語表達」的機會,以免上臺支支吾吾。說到避免上臺支支吾吾,在此活動進行前,提醒學生可將同儕講述精華紀錄於紙上,報告時,可供參考。但也同時強調:發表時,眼神對著聽眾的時間愈多,表現愈值得肯定。
2.     先個人書寫,再進行小組分享與討論:教師要求學生先寫下個人答案,限制時間一到,再進行分組合作學習——請學生採集同儕優良解答,並在解答前,註明作者姓名,已養成尊重他人智慧財產的習慣。
三、        如何掌控教學節奏
如果教學節奏緊湊而不混亂,學生勢必學習更多也更扎實。以下提供我經常進行的方式:
1.     先發下學習單並請學生齊聲朗讀題目,或教師清楚讀一遍。
2.     說明驗收方式,如:抽問、繳交紙本、抽問並繳交紙本(紙本內容必須包含聆聽同儕發表時做的紀錄——證明自己能尊重他人發言權)。
3.     說明影片或有聲書播放當中,可聽學生需要暫停或者回轉。若在每人一臺電腦可使用的環境下,學生是自己需要而隨時暫停或回轉,這又更具備教學成效(不過,前提是能掌控班級秩序)。
四、         回饋方式
     老師在課堂扮演的角色應該同時是:活動主持人、問題設計與追問者以及最重要的——回饋者(或說「加油站」更貼切。) 
1.     教師及時給予口頭肯定(但須先了解班級中,有無學生不喜當眾被讚美)。
2.     提供發表園地(最好先徵求家長與學生同意——請參考著作權同意書)
3.     分數獎勵
4.     其他獎勵,如:獎狀、小卡片(評語正增強)
結語
    無論是培養哪一種能力,都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更無法一蹴可幾。唯有一步一腳印,重複做、用心做,方可看見能力。此處先分享我聽過的三句好話: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行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節錄自《從國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感悟力與表達力/畢仙蓉老師》
補充
2017/9/25補充
專任教師如何利用自己的課做好學習引導/畢仙蓉老師

    以下內容原本主題是<概說我的國文教學2017下半年版>,但相信有心了解的老師,會讀出我在自己領域教學之外也做好班級經營。提供給各位老師閱讀,不敢說自己的方法最好,畢竟成功的教學法不只一種,而我們可以多聽、多擷取自己感興趣且可能做到的。

    改變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面對長久以來習慣過去某些教法的親、師、生,如何耐心帶領他們相信我們的改變只會更好。 ~畢仙蓉

    前言不多說,直接就未觀課的家長或老師可能想知道的過程說明:
    畢老師上課方式與一般老師教法確實有很多不同,但大家都是為了學生好。而畢老師更是勞心勞力,頗令同仁感動。」感謝教務主任林玉芬主任如是說,更感謝國中國文科同仁紛紛給予我肯定與鼓勵。以下是就第三人稱立場說明未觀課而僅見我的教學網誌者,回答他們可能想知道的地方:
.為什麼各校紛紛邀請畢老師去分享國文教學法
    因為在她的教學網誌可以見到她的教學歷程,也有老師前去觀課後口耳相傳,使得欲使國語文教學更精進的老師,紛紛致電惠文高中,希望學校准予畢老師公假至他們學校教師研習時分享。補充說明畢老師幾乎是利用自己沒課的時間外出分享,若是調課,是因學期未開始前(課表未產出)已先暫時答應邀約。待課表產出時,深感跟邀約學校更改時間是不禮貌行為(無法作為學生身教),乃不得已調課,但這種情形不多。此外,過去一些公假並非外出演講,而是接獲教育局重要任務(必須協助辦理一些專業事務),但畢老師也不馬虎,她以多年教學經驗而知可利用什麼時間測驗學生學習成果,因此,在外出期間,請代課老師監考。為了不給代課老師增加困擾,之後,她主動要求自己親自批改試卷
.畢老師的國文課為什麼常在電腦教室(或說e化教室)進行呢?
    因為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必須有擷取資訊與判斷資訊可信度與否的能力。為了養成學生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每一堂在電腦教室或e化教室進行的課程,她從不會坐下,有時還連續站三節,全程巡視學生使用電腦情形,並對能力生疏者給予親自指導。畢老師還在學生們查詢資料完畢後,予以統一要求記下該記的知識,並收回一張張親自檢查。畢老師深知會考趨勢,也知學生任何時候需要的閱讀能力(檢索與擷取、發展與解釋、省思與評鑑)她以專業能力帶領學生利用電腦搜尋並培養閱讀素養。要求學生搜尋這部分,她會事先規劃哪些是必須指定學生閱讀的,而哪些是學生必須接受她技術指導搜尋的
.模擬考試題為什麼不一題一題檢討?
   畢老師認為每位學生需求不同,為了不顧此失彼,而努力找出最好的方法──每次模擬考後,出版社都會提供詳解。而畢老師會針對一般學生不易理解或者是本屬不良試題者,以文字稿說明且於課堂再次解說,例如<我看106年第一次模擬考試題爭議/畢仙蓉老師>
.為什麼課堂需要播放《畢仙蓉老師課文朗讀有聲書》?
    她在<我在國文教學上的用心>說:「在我設計的閱讀活動裡,有一項是讓學生聽見語文的美感。當然我說的『美感』絕不是一味強調聲情之美,還包括有些作品存在的思想價值。藉由聆聽訓練可訓練出學生自行分析的能力。絕對有必要培養學生分析的能力,怎麼做?這時便考驗老師掌控時間與教學情境的能力,以及設計問題的智慧了。在思考『時間』、『教學情境』與『問題設計』這三點之前,不妨先問自己:為什麼要教課文?倘若各位同意我說:『課本不過是我授予學生語文基本知識與文學史常識的媒介。課文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明白處世智慧,知悉世界變化,了解生活樂趣,清楚環境美醜……。學生在課文以外的閱讀更有興味。(請參考從課文存在的目的談起/畢仙蓉)那麼對於問題設計便知該如何省去不重要的問題,該著重在哪些問題。能掌握問題設計的方向,自然較能掌握課堂時間。』為了使學生能將文本與生活經驗結合,畢老師幾乎每堂課都會設計學習單,它不僅是訓練整合與思考的機會,更是訓練表述的機會。但為了不使學生寫作疲乏,而失去學習興趣,學習單作答欄皆適中,而且這些學習單一張張都經過畢老師批改。除了課文朗讀有聲書,為了增加閱讀機會,畢老師還自製朗讀影片協助學生透過聽覺感受詩文內涵,並帶領學生透過她設計的學習單增強學生考試極需要的閱讀理解力。過去,在e化教室進行此課程之前,她還會俏皮地說:「若是喜歡我對這篇的詮釋,也可以按個讚,但是千萬千萬不要勉強喔!」
.老師為什麼要求學生自行閱讀課文並自己畫記重點?
    畢老師一直認為臺灣的教育一直是老師說什麼,學生才可能記錄什麼。她想把這種被動式的學習轉為主動。因此每進入一課之前,必先讓學生將以下幾大單元,藉由畫記來要求學生專心閱讀:課前暖身、課文導讀、作者介紹、課文與注釋、課文賞析,之後再選擇有必要解說的生難部分說明。說到此,辦公室同仁常不忍畢老師那麼辛苦地一本本課本與習作檢查,但她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既然採用自創的這種教學法,就必須做好檢驗工作。怎麼只能讓學生畫完課本就算了呢?總得知道他們畫些什麼,而誰有比較認真。看學生的畫記便知誰是仔細閱讀了。認真的學生絕不會拿起筆將句子從頭畫到尾,反而會圈選關鍵詞句。對於這樣的學生當然要獎勵,反之,一看即是空白處多的,自然合理懷疑他們閱讀了沒有──我也常這樣叮嚀學生,還跟他們說:『不要冀望人家相信你,而要做到讓人信任。』我每次辛苦的檢驗工作即是為了核對他們是否確實閱讀。習作與課本應用練習,我不但一本本檢驗,還將他們畫錯的地方用粗的紅筆幫他們畫出正確線索,發回課本再解說一般學生容易錯的地方。其實今年這三個班是我從別人手中接下的,倘若是我自他們一年級就教起,早訓練他們上臺解題的口條以及組織能力了。時間緊迫,僅這一年,我只好有所取捨。」
.為什麼畢老師會將【備課用書】和【習作】解答寄給學生呢?
    為了同時兼顧學習較快而需要自學以及學習較慢也需要自學的孩子,學期初,畢老師即寄上解答給每位孩子,讓他們可以自行再找時間預習或複習。說到她把習作與課本應用練習的答案給學生抄這件事,十幾年前她如果看見學生「抄答案」,不僅制止,還會處罰。但是現在她的國文課一週裡有一堂課,必須讓學生依據答案尋找線索,並請他們解釋正確選項與錯誤選項的理由。畢老師給的題目即是課文之後的「應用練習」與「習作」。當然她還是會提供學生寫測驗卷的時候,而其中題目都是經過畢老師挑選或設計過的,目的是訓練學生作答應變力,以及強調該記住的記憶題絕不可偷懶不記。其中的理解題又是下一堂課檢討時進行分組合作學習以及思辨與思辯的機會。關於這類作法,至少可在《如何從解題訓練增強閱讀理解能力》、《【檢索擷取】與【發展解釋】在選擇題上的訓練》看到。請參考<哪些過去不能做的現在需要做了/畢仙蓉老師>

.強調閱讀力的同時,會不會忽略校內考試,甚至重大考試,如:會考?
    畢老師很清楚目前會考準備方向,她不僅顧及學生「考試」能力與成績,還不忘訓練學生現在與未來都非常需要的種種能力:思辨、組織、聯想、表述(含筆試與口述)、創造……。這些都可在她的教學網誌之一《試在畢得》得知她的教學歷程與學生學習成果。由於畢老師的教學一向強調「有效」,因此她可以比其他老師更多的時間為學生作精緻複習,包含會考前,她比其他班級及早結束課程,還提供自己整理的講義供學生練習。因為她清楚知道哪些是準備會考真正需要的練習,她希望學生集中火力考出理想成績但不是每位學生都能符合家長期望,因為這關係期望是否過高以及學生個人學習態度。請見<為什麼無法讓所有學生都有A成績/畢仙蓉>這篇在全國將近九千人的中學國文社團,獲得廣大迴響。以去年班級為例,會考前一個月在e化教室自修,畢老師全程巡視,從未休憩,其中還包含指導學生透過網路閱讀長篇文章,以習慣會考必出的長篇閱讀,並請學生推薦自己閱讀到的好文。

    「凡努力過,必留證明!」這是她常跟學生說的話,而她自己也確實在用心經營的三大教學網誌留下她努力的足跡(MQ我抓得住分享》、《畢老師寫作裁縫室》、《試在畢得》)。她語帶感慨地說:「我們不必期待每位家長都能接受我們的教學法,更別期待他們喜歡。因為這社會本來就存在多種人,每種人的思維模式不盡相同。我們只能反求諸己,跟上時代的脈動,盡我們所能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讀林彧<日出習詩>的聯想與教學運用 / 畢仙蓉老師


此篇同步刊登於屬「語文教學」的《試在畢得》
               我常分享有效教學,無論是品格教育,還是語文教學。或說無論是正向管教,還是閱讀與寫作教學,都不容許自己浪費親師生的體力與時間。然縱使我有他人眼中豐富的教學經驗,仍坦白在每次分享前,說類似這樣的話:「這是我自己的教學法,也從中獲得不少親師生回饋與肯定,甚至還有信賴。但即使是信賴,至今仍不斷思考:還可以怎麼做更好?」教學對我來說,就像讀一首新詩,彷彿覺得這麼作(這麼解讀)是對的,但又不安於自己是否抓住了每個孩子的心,不知道是不是真懂每個孩子學習的需要。就像我不知在解讀一首新詩時,是不是真說到詩人的心坎裡去了;詩人的心是活潑、靈動甚至是難以捉摸,有時還不按牌理出牌,因為新詩就是自由嘛!而我們的孩子就像一首一首的現代詩,你常以為自己懂他們在說什麼、需要什麼、欠缺什麼,於是努力思考看如何協助他們獲得,甚至認為他們可以從你的努力中成長。然誰知他們是不是真需要?你又是不是真了解他們?瞧!這些孩子是不是就像那一首首靈動甚至難懂的詩呢?
                新詩,可以有興趣,就搞懂;喜歡,就深讀,但孩子呢?老師可以說:「我想教就教他們,不想教就放棄他們」嗎?說到這裡,曾有剛到我們學校任教的老師問我:「班級經營有沒有需要注意的?」我告訴他關於我自己的「三不」理念:不要讓學生覺得你不尊重他,不要讓學生覺得你放棄他,不要讓學生覺得你犧牲他。」是呀!這些孩子就像老師指定你必須解讀的一首詩,你別讓試卷空白,任由你的想像解讀吧!若是誤讀了呢?那就先問你當初解讀是以一顆什麼樣的心在讀。如果很單純地只是想進入他們的世界(就如同想了解詩人寫那首作品時的那顆心而已),不是故意找碴,那麼我想即使誤讀,也不會有傷害吧!因為您存著善意,不是嗎?說不定也因為你的誤讀,而使孩子本身有了意外收穫,就像我知道一些器大的詩人,他們頗鼓勵我不要怕誤讀,如此便讓我盡情享受他們的作品。
                 如果你因為擔心給了孩子他們不需要的,而這些實際可能是他們頗需要的,卻在你的退縮之下犧牲了他們思考與成長的機會,會不會可惜呢?
               我喜歡讀詩,但不是每首詩都讓我心甘情願花時間去讀;孩子就不同了,誰叫他們是我學生?我對他們有責任,所以即使他們再難懂,我還是得細讀。新詩或許因為我的誤讀,而貽笑大方,應該不會有比這更慘的結果吧!但孩子呢?喔!盡量不讓我自己有誤讀他們的機會!因此「觀察」很重要,「理解」很重要,「前瞻」、「後顧」都很重要,讓他們「信賴我」(或者說「安心學習」)很重要,而做重要的是我本身準備的條件,足以讓他們信賴。
                 如果你怕因為誤讀一個孩子,而不敢給他實際上真是現在與未來世界必須具備的能力,那或許是比誤讀更大的遺憾吧!
                 以上感觸是在我讀了林彧(ㄩˋ)老師<日出習詩>後的聯想。我原本可以單純享受這首詩就好,誰叫它給了我驚喜,又給了我一顆定心丸,又誰叫我不願獨享——忍不住想與聽我分享品格教育和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老師們分享呢?因此就放膽發揮老師它這首詩的多重價值囉!
               以下請先閱讀再聽我的聯想:

日出習詩   林彧
畢仙蓉老師朗讀林彧《嬰兒翻》詩作


想把文句操練出
六塊肌,外加兩條人魚線

你在經典裡捲腹,橫向,側向
勤赴別人的場子,仰臥
起坐,他的春花,他的秋月

但是我只想探測你
淚水的溫度而已
在詩的國度裡
鋼鐵腹肌與速食店的
八塊雞,一樣,令人嘴角痠麻

何不回到熟悉的水域
淺淺的渦紋,緩緩地流轉
就算誤讀,也是霧中擊浪
字,安分地躺在自己的格子
想像,才開始展翅

我的聯想
                或許我是這樣的詩人:想讓我的每一字句鑲嵌在讀者的心坎上,讓他們驚豔、驚呼,因為這世界許許多多的人總會被通俗認定的美麗外表迷惑。我也想使他們的眼神聚焦在我身上,更想擄獲他們的心。我知道美麗的外衣來自上等材質,外加剪裁,於是我拚命搜尋那些被傳誦的經典,它們就像名牌,無人不知曉;我以為在我外衣上,妝點它們,眾人也會知曉,說不定還以為見到了那些經典的魂魄呢!更說不定也把我歸類為經典!
                 直到遇上想見我真心的人(可能是一個,可能是好幾個),他說,或他們說:「我在你身上看見李白!」「我在你身上看見鄭愁予!」「我在你身上看見余光中!」天呀!多好!我是李白!我是鄭愁予!我是余光中!但……,我不是我。他們的心中沒有我,因為連我自己都不願是我。「你誰也不是!你沒有靈魂!沒有真心!你不知所云!」我寫詩,不就是給真心想讀的人再三品味嗎?但那些真心的人,早嘆息而轉身離去……。

                李白之所以是李白,就因為他是李白;我是我,我有我的個性、我的生活、我的經歷……,一切關於我的,那些自然就是我的「我」。當我以真性情、真感情、真生活供你品讀時,即使你不是我,誤以你的想像與經驗讀我,又何妨?畢竟你真心讀我。或許誤讀,還使你悸動了一下或一陣呢!想到此……,我也悸動了……。沒關係!美麗的錯誤,哪裡只能關注「錯誤」那兩字呢?能飛向我心與飛向你心的,應該是另兩字吧!


關於品格教育可供親師討論的問題:
1.當我們希望孩子遵守一些規範時,是否想過那些規範對孩子個人來說是否合理?是否採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讓他接受?
2.當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物時,是基於孩子的哪些因素或條件而對他們做那些期許?

關於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可供學生練習的問題
1.倘若你同意畢老師的詮釋,請說明你的理由。倘若你有不同看法,也請說明。無論哪一說明,皆請根據詩的線索分析(關於如何依據詩的線索說明,請參考藉詩歌訓練理解力與批判性思考力優良學習單)。
2.你是否在追逐某一項事物的過程中赫然醒悟自己的方向或心態錯誤?請說明那段追逐的心路歷程。
3.仿作:此題可依據第2.題的題材以一首新詩表達,亦可另選題材。

【教學上的建議】
1.    依授課時間限制:【學習單】問題2.3.仿作可擇一作答。
2.    視班級學生程度:決定是否給予部分提示(引導)。可請學生先思考以下問題(而這也可以列為提問):
(1)試想一首詩是因為「勤赴別人的場子,仰臥/起坐,他的春花,他的秋月」而完成的作品,可能是屬於什麼樣的作品?
2)「我只想探測你/淚水的溫度而已」表示作者想要讀到的是什麼樣的作品?
3)詩人認為誤讀一首詩作,對自己會有什麼影響?(提示思考方向:這影響是好還是壞?)請說明。


關於寫作訓練可供老師思考的問題
1.     老師是否思考鼓勵(甚至要求)學生背誦詩詞名句的用意?
2.     寫作需不需要模式?
3.     需不需要記住課文的文章結構?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