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等待水清時/畢仙蓉老師


      小時候,我住在外婆家(屏東縣東港鎮)。記得那時候外婆家喝的水都是取溪溝水。每晚,阿姨會去提水倒進水缸,讓它沉澱,等到第二天早上水清了,大家才取來喝。
      讓濁水變清水,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但是清水變濁水,只需在缸裡攪動幾秒鐘。每想起這段回憶,就會提醒自己:對學生行為改變的過程,要耐心等待,且要當心自身情緒壞了原本師生的良好關係。

      學生的部分問題行為,是源自老師內心的不平衡。教育是疏忽不得的事,常需把握機會教育,但也是急不得的事。倘若老師嘴裡說是為學生著想,心裡卻擔心自己班級各項表現輸了他班,操之過急下,很難不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時時命令學生,師生之間的關係弄至「相敬如冰」的地步,稍差的關係是學生對老師陽奉陰違,最不希望的結果是:學生不僅膽敢在老師面前使壞,更無時不找機會修理老師的物品。

      老師當然不是聖人,也有情緒發洩的必要。如何調理情緒,不忿忿地面對學生而使關係惡化?不妨先想想:他只是個孩子。大人都有後悔說錯話、做錯事的時候,更何況孩子?有此想法後,應該氣較平、心較靜了。接著找適當時間私下晤談,首先了解並接納學生的感受,態度莊重、語氣溫和地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利弊得失。

       改變一個習慣需要時間,更何況是希望它根除?在削弱學生行為時,一定要給他寬限的時間。即使教師在努力一段時間後,仍不滿意學生的表現,應該迫切關心學生:可能是急待治療的孩子,甚至同情造成學生行為的原因:環境衝突、個人困擾、適應不良……。

       老師,只要肯持續用慈悲與智慧和學生相處,以專業知識與專業輔導技能教化學生,每個學生的結果,應該會比原來的好。

       不妨深信每位學生原都是山裡那股澄澈的泉水,無論他們行經的過程遇上些什麼而混濁了,都不是原先的樣子;相信時間──老師在時間裡的付出,都可以等到水清的那一天……。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