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品格教育的新契機──十二年國教/畢仙蓉老師

歷史資料《我抓得住--班級經營》
舊平臺已無法呈現紀錄
今移至此平台
HTTP://BCRTW73.BLOGSPOT.TW/
並更名《我抓得住》
講師:畢仙蓉老師
演講時間:2013/12/2〈一 1000~1200
演講地點:嶺東高中
研習對象:新進教師暨國中導師 
 
主任教官劉權澤/講師畢仙蓉與新進教師暨國中導師合影

演講內容
前言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培根
     不知各位從這段話裡讀出什麼玄機?這六種學問中有五種與品德養成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今天暫且不探討這方面,但我還是要說過去我們的教育一直著重在「演算」與「記憶」這兩方面的訓練,殊不知許多孩子也因此捨棄更多需要思辨的機會──特別是省思的機會──因為那些都沒有演算與記憶來得重要〈指看不到分數〉。
    如果我們的教育還停留在過去那種教法裡,如何寄望品德教育成功推動?或許只會敎出更多「讀書是為了高學歷,高學歷是為了賺大錢」的學生。
   「目前國文等5科僅分成精熟、基礎、待加強3級分,同分率高,導致「作文」成為關鍵比序。」這沒什麼不好呀!
      我希望教學上能留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機會──特別是自省的機會。如果作文成了會考高分與否的主要關鍵,那麼平時更有理由敎孩子思考:感恩、守時、守法、禮貌、同理心……等課題──平日省思所得自然成了寫作題材,何須擔心作文不好呢?
     今天我提出的品格教育方法,雖然能有效的提升普遍學生的作文程度,但各科老師也都可以斟酌採用。因為提升學生的品格是每位老師的責任,老師不應該只專注於自己任教的科目裡,「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應該目前沒有人反對吧!
正式開始今日的演講之前,請各位不要以為我今天是來談作文教學或是國文教學方向的改革,但我真得會談到它們,甚至還會談到「閱讀」。因為它們都已經融入我的品德教育法裡面了。特別是我想讓大家知道:品德教育要順利推行,教材與教法非得先改革不可,而要改變教材與教法,又一定得先改變出題方向不可,因為一直以來臺灣的考試總是引導教學,不是嗎?
壹、 十二年國教老師的新思維
一、 改革傳統教學法
    不是所有的傳統教學都不好,但我們確實有跟上時代的必要。魚與熊掌實在難以兼得,必須取其一的時候,當然要有大膽捨去的決心。我希望保留傳統教學或教材的原因,是因為它們真得有必要,而不是因為老師已「習慣」,更不是因為是老師的老師,甚至是老師的老師的老師就那麼教的原因。
二、 創新有效教學法
         創新的教學法若是可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致,甚至有效提  
     升他們的程度、增強他們的能力,為什麼不去做?也許創新
     的作法,剛開始會讓老師疲累──因為不曾嘗試,或者
     還不大熟練,但熟能生巧。老師如果肯創新教學,無異就是
     有一顆學習的心。身教重於言教,如果直接讓學生看到老師
     學習的精神,應該會比讓學生看到老師的保守,更能影響他
     們也更能幫助他們吧!尤其當大家都在前進的時候,自己卻 
     仍原地踏步,難道不怕學生比較?
貳、 敎出孩子七大心理能力
     「根據2002年,美國教育家列文(Dave Levin)和心理學家皮特森(Chris Peterson)合作實驗發現,有七項心理能力與未來成就高度相關,分別是:熱情、自我控制、好奇心、樂觀、毅力、感恩、社會智商。」──《今周刊》撰文/方德琳 
   一、活動教學法(請見<配合球類比賽辦法進行教導與輔導工作
       ppt.>,更多教案內容請見《畢仙蓉惠文個人介紹教學平台  入口》之<正向管教>各類教案)
二、故事教學法
        請見以下網誌:
5. 「移花接木」作文教學 共讀一本好書《88種人生  88種啟示》)

叁、培養同儕典範(請見<看見孩子的能力ppt.>)
    不要以為典範就是聖人,我曾跟學生說典範也會做錯事,只是他們因為是典範,所以比一般人更能很快地檢討自己並約束自己。典範也不是令人望塵莫及的人物,其實我們的學生都可以是典範,只要老師多用點心思讓他們得到肯定並期勉他們從此以後的言行,他們都是可以影響同儕、改變環境的力量。此外,青少年常容易崇拜偶像,這也沒有什麼不好。若能善用偶像的影響力,對學生都可以產生正向的鼓舞作用。當然我們也期盼影視界多培養出一些不僅令青少年喜愛,也值得他們效法的偶像人物。
肆、敎出具思考力的孩子

   一、改變上課方式
 北京四中這所比臺灣一流學府還一流的中學,當地戶籍設此的人口有1700萬,外來人口設籍此的有600萬人,合起來正是一個臺灣的人口。菁英中的菁英要在這裡就讀勢必非一流人才不可。中山女高莊溎芬老師參訪回來,說該校有兩件令她十分震撼的事:一、一堂課45分鐘,老師可上兩個劇本。二、一堂課裡,老師說話不超過10分鐘,大半時間都是學生發表見解,每位學生都樂於提出自己的看法。更多內容請見http://203.64.159.93/plogxx/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594&blogId=2
7/12畢仙蓉臉書)
   
    曾經與幾位來自香港與大陸的優良教師共餐,聽他們說臺灣的語文教學「太細」。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人家一學期可以上四十篇文章外加四個劇本,而我們僅能上十二課的原因吧!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臺灣的語文教學真該思考:什麼是必要教,而什麼是不必要教,什麼是必要考,而什麼又是不必要考的這類問題。
      國文老師有沒有想過:在我們滔滔不絕的講課中,學生記得多少?是我們幫他們思考,還是引導他們思考?是我們在複習自己的記憶,還是在教他們如何記憶?是我們幫他們查資料,還是引導他們自己查資料?
    或許在我們的教學設計裡,常會安排<訓練學生思考>的課程,但很多時候還是老師自問自答,要不就是少數踴躍的學生回答問題。但老師何嘗不想看見每位學生的思考能力?「我思故我在。」學生思考,他的生命在是在運作中;老師看見學生思考,才能確知學生是否在學習。因此,每一課國中國文課本中都會有的<應用練習>與<習作>,有時被我拿來反向操作──先給學生解答──目的是要學生尋找文本線索或者進行思考運作。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課為例,底下是我的題目設計以及學生的<思考能力呈現

   二、改變教學方式先改變出題方向
風靡的事物不一定全然值得學習,但一定有他的道理。,全台國小、國中、高中老師赴日本參觀佐藤學主導的「學習共同體」學校,已超過千名教師,但不代表他們真有心於改變,或許仍然執著於過去教法的還不少。上課方式一定要改,但我們的出題方向不改呢?這無異是種虛應故事的作法;學生與家長只關心哪些記憶題會考,拼命背誦,甚至還誤以為不補充這方面知識的老師沒有會補充的老師認真,學生著急、家長著急──著急什麼?著急萬一考了那些題目卻沒讀該怎麼辦。我不是說記憶題不重要,問題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只能捨其一,但捨去的那個,不一定就消失,它很可能已經融入被選擇的那一個裡面;我選擇教給學生查資料與使用資料的能力,那麼他們很可能在此過程中也記住了一些可記且須記的知識。文人相輕,自古而然。要改變上課方式之前,先想辦法改變老師的腦袋吧!(11/23畢仙蓉臉書)
你們說哪一科目的老師常考記憶題?哪一科目的記憶題在一生中鮮少用到?哪一種記憶題只有在測驗那一類記憶題時才會用到?被點名的如果很無奈,就要想辦法改變,是不是?有些記憶題可使我們受用,或使我們不會因誤用而貽笑大方,但有些呢?我們有多少時間去記後者呢?在花時間記憶它們的時候,我們失去了什麼?(11/23畢仙蓉臉書)
學生記得曾經背誦的題目,或許是因為他本來就聰明--耳聰目明。若是我的教法也能讓記性差的孩子記得,才真表示我厲害--這也是我現正努力做的改變。與其一味讓學生罰寫,不如先教他如何記住,甚至讓他上台教大家如何記住--這是我現在常進行的教學喔!(11/23畢仙蓉臉書)

       1.著重思辨理解題

     有一位台大教授希望學生成績不要頻頻A等,你猜那是因為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多少父母希望孩子成績A等,你猜他們又是處於什麼樣的環境?我們希望孩子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但孩子清不清楚自己真正該如何、不該如何 。我們又是否真正清楚孩子的需要?思考,重要;習慣思考,很重要;習慣正向思考,更重要。一個偉人說什麼,都不見得被世人完全理解,更何況是一般人。名人說什麼,千萬不要盲信,自己要會思考。
介紹幾個善於思考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短短時間內寫出的想法,著實令我驚豔:
     過去的教學因為常考記憶題,加上多半是老師講述、學生負責背誦──很少有讓學生思考、分析、應用與表達的機會。我的思辨理解訓練大體分成:命題、問答與寫作等三個部分(請見《惠文高中國文科教學網誌》)。這三種方式都是透過思考的過程,讓學生有整理自己思維的機會。有許多文章、動畫及影片都可讓學生從中培養出好品德(請見《畢老師的寫作裁縫室》、《我抓得住──班級經營》、《惠文高中國文科教學網誌》)。
       2.著重生活應用題
      
      或許有人會說:「知識若不先記憶,如何懂得應用?」確實,但出題方向著重在記憶題,尤其是生活上完全應用不上的記憶題,您相不相信學生根本會把他們的畢生精力花在記憶上,也會因此失去許多值得思考與學習的機會?不是不叫學生記憶,而是要教他們如何記憶。因此應用式的考法更重要了。就以國文這科為例:過去絕大部分的國文老師都是考學生記憶一個語詞的解釋或一段話的翻譯,解釋與翻譯是背得很清楚了,但仍然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憾恨。為什麼?因為想不起來什麼詞、什麼句子可以拿來一用。為什麼不反過來考:給學生解釋或翻譯,讓他們背出那些優美詞句並且造句?有沒有想過,如果要求孩子多說些文雅的話,談吐與舉止不是更禮貌些了嗎?

結語
     
      我到現在仍有個疑問:是學生影響老師的性格?還是老師影響學生的性格?又或者相互影響?也許將來各位就會發現你的學生中有人的處事風格跟你頗相似,又或許發現你在某些時候會不知不覺做出某位學生的動作。如果我們處理學生事情喜歡大呼小叫,相不相信時間久了,班上就會出現這種氛圍?我知道這實在是學生的行為迫使老師這麼做,但不可否認的,老師的言行也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
      我們常說:「身教重於言教。」這句似乎不難做到,因為只要時時提醒自己就行。但又似乎很難做到,因為人是有情緒的動物,且人的情緒很容易被挑起或被感染。有些時候,我們並不想生氣,但遇到學生做了使我們極生氣的事,我們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嚴重的話還可能失言或失態;也有些時候,我們其實只是要假裝生氣,但沒想到弄假成真──一發不可收拾。學生做錯事時,會有老師原諒他們,因為總以為他們心智不成熟,所以就選擇原諒了。但老師做錯事呢?誰來原諒?那就看老師個人的造化了。所以,推動品格教育,這被教育的對象不應該只是學生,還應該包括老師與家長,因為我們都是會影響學生的人,不是嗎?
      十二年國教從國中升高中的過程,已經不以考試作為標準了。倘若再不加強品德教育,學生在不讀書又缺乏品德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老師們可以自行想像。反過來說,品德教育其實可以培養出許多典範學生,然後用典範的影響力推動強調知識與品德兼具的重要。感謝十二年國教讓中小學老師有了憂患意識──開始全力推動品格教育,讓孩子在越小年級時就越具有好品格,將來才不會造成他們高中老師或大學老師甚至社會的困擾。高中老師應該也會有這樣的使命:我要讓我的學生成為深具使命感的人物。孩子大了,更應該體認他對自己、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種種責任才是──當然這些仍需老師來引導他們。
      十二年國教如果推動成功,我們的品德教育也會成功,然而套句日本教育改革大師佐藤學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說的話:「上課方式不改,十二年國教不會成功。」我想品德教育的新契機正是──十二年國教。

補充
畢老師品德教育與教學策略演講相關網誌


 "尊重原著版權,請勿抄襲轉載及講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